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社会新闻

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抗战精神 ——专访红色精神传播者、省级非遗传承人肖建勋先生

编辑:张兆伟 发布时间:2025/08/16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中国早报河南洛阳讯(特约记者 吕贻帆 唐德福 通讯员 王瑶瑶)从 “九一八”的烽火到卢沟桥的枪声,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这段血与火的历史,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总有记忆如星火,燃亮征途长夜。时光深处不灭的萤火,终将刺破迷途的雾。旧日微光烙在脊梁上,成了永不倾斜的指南针。记忆是刻在灵魂里的碑文,每一步都踏着它的回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红色精神传播者、省级非遗传承人肖建勋先生,一同追寻那段刻骨红色记忆,聆听他的传承历程。

微信图片_20250816143612_副本.jpg

    投身红色文化传播,源于内心的使命感。中国早报记者一行走进洛阳烧伤医院,受到了医院院长肖建勋院长的热情接待,记者一行对医院专科非遗和红色精神进行探访。肖建勋院长长期致力于红色精神的传播,是什么契机让您走上了这条道路呢?洛阳烧伤医院肖建勋院长是这样说的:其实,我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和传播源于内心深处的使命感。深挖抗战故事,还原历史真相,我有一个铭记终生的抗战故事讲给你们听,那是在1944年夏,抗日战争的烽火正炽。硝烟笼罩下的衡阳城,正经历着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攻防战——衡阳会战。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构筑防线,而在湖南上空,美国第十四航空大队(飞虎队)的飞行员们正驾驶着标志性的鲨鱼头战机,与日军零式战机展开殊死空战。8月的一个清晨,第十四航空大队少校汤姆森·威尔逊(Thomas Wilson)驾驶P-40战机执行护航任务时,突遭日军机群伏击。引擎中弹的战机尾部腾起熊熊火焰,汤姆森在失控前紧急跳伞,坠入湖南省邵阳县三甲镇甘溪村的水稻田中。

微信图片_20250816143641_副本.jpg

    战机拖着浓烟滑行三千余米,撞向山崖的巨响震碎了山野的宁静。被冲击力甩出座舱的汤姆森浑身是血,昏迷在泥泞的田埂边。闻声赶来的三甲镇村民发现了这位金发碧眼的飞行员,他左臂严重骨折,全身烧伤处焦黑溃烂,而制服上的飞虎队徽章——那个令中国百姓熟知的鲨鱼头标志,让村民立刻意识到:这是曾无数次守护这片土地的盟军战士!

    “快!抬到肖家石芝园老宅!”一位老者的呼喊打破慌乱。距稻田200米的青砖院落里,肖氏烧伤疗法第五代传人肖智庵、第六代传人肖南衡刚从芷江机场工地返家。两人赶到现场时,眼前的伤势触目惊心:烧伤深及筋膜,伤口混入泥沙,若不及时处理,败血症将危及生命。肖南衡当机立断,指挥村民将汤姆森抬入内室,自己则冲进后院药房,取出肖家祖传的“自然烧伤膏”——这味以黄柏、紫草、血竭等药材秘制的药膏,因清热凉血、祛腐生肌之效闻名三湘。

微信图片_20250816143645_副本.jpg

    随着日军空袭加剧,肖南衡深知藏匿美军飞行员的风险。当夜,村民用竹担架将汤姆森转移至石芝园后山的“九连洞”。这座天然溶洞内暗河蜿蜒、钟乳低垂,夏季恒温的环境恰是烧伤愈合的理想之所。此后28天,肖南衡在洞内搭起简易诊疗所,每日用山泉水调配草药清洗创面,以银刀剔除腐肉后敷上温热药膏;每逢高烧,便以蒲公英、金银花等煎汤内服外洗。得益于肖南衡湖南大学求学时打下的英语基础,两人逐渐能交流:汤姆森学会用中文说出“疼痛”“谢谢”,肖南衡则从其怀表照片中得知,这位27岁的德克萨斯州青年,家中有新婚妻子盼他归期。一日换药时,汤姆森指着洞壁上“还我河山”的斑驳标语,攥紧肖南衡的手,一字一顿地说:“We fight together.”(我们一起战斗)

微信图片_20250816143649_副本.jpg

    9月初的深夜,汤姆森伤势初愈。村民用渔船沿芷江秘密南下,将他送至盟军芷江空军基地。离别时,肖南衡将一罐药膏塞进他的行囊:“结痂发痒时切勿抓挠,忌食辛辣发物。”汤姆森含泪点头,胸前口袋里藏着肖南衡手绘的草药图谱。1945年8月21日,历史在湖南芷江七里桥定格:日本投降代表、侵华日军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在此签署降书。作为飞虎队代表出席受降仪式的汤姆森,突然在观礼人群中看到一袭长衫的肖南衡——原来,三甲镇村民上报救人事迹后,国民政府特邀请这位民间医者见证胜利时刻。四目相对时,汤姆森褪去手套,露出新生肌肤覆盖的手掌;肖南衡则打开药箱,捧出那只见证生死情谊的青花瓷药膏罐。镁光灯下,两人的手握在一起,跨越太平洋的掌心温度,成为中美并肩抗战的永恒注脚。

    如今,肖氏中医药博物馆内,那罐泛黄的烧伤药膏、汤姆森的致谢信与战时合影依然陈列。信中那句“我的孩子将永远铭记,她的父亲因东方草药与中国村民的善良重获新生”,至今字迹清晰。而肖南衡子孙创办的洛阳烧伤医院,始终以“创业承古韵,薪火志犹存”为训,将祖传医术与现代医学结合,让跨越战火的医者仁心,在守护生命的长河中继续流淌。

    非遗传承与红色精神融合,创新传播方式。中国早报记者问肖院长:您不仅是红色精神传播者,还是省级非遗传承人。您是如何将非遗传承与红色精神传播相结合的呢?肖建勋院长说:非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我认为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相互促进。比如,我所传承的一些民间手工艺,像剪纸、刺绣等,它们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尝试将红色主题融入到这些手工艺作品中,通过非遗的形式展现抗战故事和红色精神。

    在珍藏保存的图片实中,展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当今仅存的场景,燃烧那个激情岁月的画面,有先行革命者英明决策的场景。这些珍世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成为了传播红色精神的生动载体。同时,我还利革命先烈影衬出了反映抗战历史的画卷。通过这些非遗作品,让更多的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了解红色历史,感受抗战精神。

微信图片_20250816143652_副本.jpg

    另外,我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非遗与红色精神传播相结合,制作了一些短视频,展示非遗制作过程和红色主题作品,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让红色精神以更加鲜活的形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记者再问肖院长:在当今时代,您觉得年轻人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抗战精神呢?肖建勋院长这样回答,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传承抗战精神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历史学习,通过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深入了解抗战历史,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真正理解抗战精神的内涵。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抗战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轻易退缩。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要积极传播抗战精神。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走进学校、社区,讲述抗战故事,让抗战精神在新一代中生根发芽。

    记者点头表示认同:您认为抗战精神在当今社会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呢?肖建勋院长说:抗战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具有永恒的价值。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压力,抗战精神能给予我们勇气和力量去克服它们。同时,抗战精神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维护和平,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此外,抗战精神还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它让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共同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种凝聚力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中国早报记者一行,非常感谢肖先生与我们分享了这么多关于红色精神传播和抗战精神传承的宝贵经验和深刻见解。相信在肖院长等众多红色精神传播者的努力下,抗战精神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张兆伟

值班总编:邱    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