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千年技艺焕新生——黄埔街道三大非遗技艺的传承密码
中国早报广东讯(记者 张兆伟 陆丽萍)当机器批量化生产的浪潮席卷传统工艺时,黄埔街道的匠人们正以时光淬炼的匠心,让千年非遗技艺在当代重获生机。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黄埔街道孕育出龙舟龙头制作、书画装裱、疍家糕制作三大非遗技艺,在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下,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技艺正书写着新的传承篇章。
龙船水脉中的灵魂雕刻——张伟潮的龙头制作绝技
在龙舟季的黄埔水乡,80后非遗传承人张伟潮的刻刀从未停歇。这位自幼随木匠父亲学习雕刻的匠人,创造性地将各村社文化符号融入龙头设计。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惊艳世界的石牌村龙头,正是他耗时半年与村民反复探讨的结晶。其独创的“一村一龙头”定制理念,让每个龙头都成为村社文化的立体名片——如“扶胥号”龙头以红黑金三色呼应南海神庙火神传说,胡须弧度暗藏珠江水脉走向。
张伟潮的传承智慧更体现在“破圈”之举:他建立传统龙船协会,通过论坛、QQ群汇聚爱好者;带队参与龙舟比赛,在校园开展非遗宣讲;甚至将工作室打造成青少年研学基地,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刻刀与木纹的温度。正如他所说:“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脉。”
青砖黛瓦间的墨香守护——书画装裱技艺
下沙村古祠堂内,一间承载着书画装裱技艺的工作室静立其间。宽大的装裱台上,排笔、棕刷、裁纸刀等十多种传统工具依然保持着使用的痕迹,黛青色的墙面陈列着多幅待装裱的书画作品。这个区级非遗项目的诞生地,如今更成为传承的枢纽。
工作室采用独创的“方心”“托心”技法,能将发霉的古画重新洗霉揭裱,使画心在绫绢纸的三层包裹中重获新生。这种需要极大耐心的细活,有时完成一幅画作的修复装裱需时两三个月,但正是这样的坚守,让传统装裱工艺在快速装裱机盛行的今天依然保有生命力。
江心岛上的疍家味道——利五妹的千年糕艺
大吉沙岛的晨雾中,利五妹的柴火灶正蒸腾着千年疍家糕的香气。这位疍家女儿坚持用石磨推浆、荔枝木烧灶,四小时文火慢蒸中需三次“撑粉”,每层五分钟的精准掌控,让咸糕的虾仁鲜甜与甜糕的芝麻醇厚完美融合。其工作室完整保留“九层蒸制、木棍撑粉”核心技艺,更开发出速食包装版,使疍家糕走进都市早餐桌。
黄埔街道创新打造的“非遗研学+文旅体验”线路,让游客在亲手磨浆、撑粉的过程中触摸非遗温度。通过数字化建档,疍家糕制作全流程已被影像记录,传统技艺正以活态形式融入现代生活。正如利五妹所言:“疍家糕不仅是食物,更是疍家人与江风浪涌共舞的生存智慧。”
从祠堂内的装裱台到龙舟上的雕刻刀,从江心岛的柴火灶到校园里的非遗课堂,黄埔街道的三大非遗技艺正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传承”二字的深刻内涵。这些匠人用一生守候的技艺,不仅是岭南文化的活态基因,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动注脚。在机器时代,他们用双手证明:真正的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不断生长的文化生命。
值班总编: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