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社会新闻

糖尿病防治:早筛查、早干预,守护健康

编辑:梓艺 发布时间:2025/10/26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中国早报广东讯(记者 张兆伟 陆丽萍)在我国慢性病防控中,糖尿病是重要威胁。《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4年)》显示,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11.9%(每9个成年人中1位患者),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高达35.2%,若不干预,未来5-10年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超50%。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隐匿性和长期危害 —— 疾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确诊时常已出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可能致失明、肾衰竭。但 “早发现、早干预” 可改变局面:糖尿病前期人群可通过科学管理实现 “逆转”,确诊患者也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真正守护自身健康。

1_副本.png

图:东莞市虎门镇社区卫生中心举办大型糖尿病筛查活动

近日,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罗海波针对糖尿病防治关键分享给广大人民群众。

明确筛查范围:谁该主动做糖尿病筛查

糖尿病筛查并非 “老年人专属” 或 “有症状才需做”,需按年龄、身体状况锁定高危人群,以下两类应纳入年度健康管理。

其一35岁是筛查关键节点: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35岁及以上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风险因素,建议每年1次筛查。35岁后人体代谢下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即便无症状也可能血糖异常。临床数据显示,35-44岁人群糖尿病前期患病率28.3%,不及时筛查易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其二重点高危人群,有这些情况需 “加密筛查”:如果属于以下高危人群,即使未到35岁,也建议每半年至1年进行1次筛查;若已出现口渴、多饮、多尿、体重不明原因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糖尿病具有明显遗传倾向,若父母、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患有糖尿病,本人患糖尿病风险会增加2-3倍。

超重 / 肥胖人群:体重指数为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比如1.7米、70公斤,就是70÷(1.7×1.7)≈24.2。这个数≥24就是超重,≥28就是肥胖,容易引发血糖升高。

患高血压、高血脂者:高血压、高血脂常与糖尿病常 “结伴而行”,三者均属于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指标,互相影响、加重病情。

长期不良生活习惯者:包括长期久坐(每天坐着或躺着的时间超过8小时,且缺乏动)、喜高糖高脂饮食(经常喝奶茶、吃蛋糕、油炸食品、加工肉类等)、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人群。这类习惯会破坏代谢平衡,增加血糖异常风险。

特殊生理阶段人群:比如妊娠期曾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产后血糖恢复正常后,未来5-10年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仍高达50%。

掌握筛查方法:怎么查才准确

一是核心筛查项目:3项检查缺一不可

基础指标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血压。通过这些指标计算是否超重 / 肥胖;同时监测血压,排查是否合并高血压,为后续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空腹血糖检测:常用筛查指标,反映空腹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需进一步检查确诊。

脂联素检测:脂联素是一种与胰岛素敏感性相关的激素,可作为糖尿病前期的 “预警信号”。低于正常水平,患病风险显著升高。

二是 筛查注意事项:2个细节影响结果

空腹8-12小时:筛查前一晚10点后禁食,可少量喝白开水,次日8-10点检测。空腹不足或超12小时,均可能影响结果。

避免干扰因素:筛查前1天忌剧烈运动、饮酒、熬夜,忌高糖高脂食物;服用可能影响血糖的药物,需提前告知医生。

血糖异常别慌:及时干预能 “逆转”

筛查发现空腹血糖或脂联素异常,无需焦虑,此为逆转最佳时机。通常无需立即用药,优先生活方式干预,60%-70%人群可恢复正常血糖。

首先 饮食干预:从 “吃对” 开始控糖

拒绝 “隐形糖”:少喝 / 不喝甜饮料,少吃甜食;避免饭后立即吃水果,每天≤200g,少吃或不吃较甜水果。

告别 “油炸与精制碳水”:减油炸食品、加工肉类;主食用全谷物和杂豆类替代部分白米饭、白面条,每天250-300g,避免过量升血糖。

多吃 “蔬菜与优质蛋白”:每天蔬菜300-500g,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优质蛋白每天100-150g,选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增饱腹感且对血糖影响小。

其次运动干预:中等强度运动最有效

选对运动类型:优先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强度适中;避高强度运动,防血糖大幅波动。

合理安排时间: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5次;无完整30分钟可分2-3次累计。餐后1-2小时运动佳,避空腹运动防低血糖。

关注运动强度:表现为 “心跳加快、呼吸略喘,但能正常说话”,心率控在(220-年龄)×60%-70%。

其他干预:减重、戒烟限酒不可少

科学减重:超重 / 肥胖人群6-12个月内减重5%-10%(如80kg者减4-8kg),可改善血糖。需结合饮食与运动,循序渐进,避极端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并发症风险;饮酒影响肝脏代谢致血糖波动,空腹饮酒易低血糖。建议高危人群和患者戒烟,若无法戒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25g,女性≤15g,避空腹饮酒。

最后定期监测:6个月是 “关键节点”

生活方式干预后,每3个月监测1次空腹血糖和脂联素。6个月后血糖正常,每年复查1次;仍异常或升高,及时就医药物干预。

确诊糖尿病:科学管理减少并发症

筛查确诊2型糖尿病。无需恐慌,通过 “生活方式干预 + 药物治疗” 综合管理,加定期随访监测,可控糖减并发症,维持正常生活。

一是 综合治疗:生活方式与药物 “双管齐下”

生活方式管理:与前期原则一致,但要求更严。主食量依血糖调整;运动时带糖果 / 饼干防低血糖;特别注意足部护理,每天温水洗脚(≤37℃),擦干后选宽松透气鞋袜,避受伤感染。

药物治疗:医生依血糖、年龄、身体状况、并发症制定个性化方案,常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患者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剂量或停药。用胰岛素者需掌握正确注射方法,定期轮换部位减不良反应。

二是并发症管理:早发现、早治疗

视网膜病变筛查:每年1次眼底检查,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前黑影,及时就医。

糖尿病肾病筛查:每半年至1年查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肾功能,出现泡沫尿、水肿、乏力,警惕肾病及时诊治。

周围神经病变筛查:每月自查足部,看有无破损、红肿、溃疡;年度体检检查神经功能(音叉振动觉、针刺觉等),出现麻木、疼痛、感觉异常,遵医嘱用药。

双 “早” 齐下,守护健康

糖尿病防控无 “捷径” 但有 “关键”:高危人群主动筛查实现 “早发现”,血糖异常者及时干预实现 “早管理”。无论前期还是确诊患者,坚持科学生活、配合专业管理,就能控糖远离并发症。健康在自己手中,主动筛查、积极干预,就是对健康最好的守护。从现在起,对照自身判断是否需筛查;若血糖异常,从调饮食、规律运动开启健康管理第一步!

值班总编: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