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党支部织就 “银发关爱网” 让退休教师老有所依
——后宫乡离退休党支部关爱关心老干部工作侧记 佀延寿
中国早报山西讯(通讯员 梁文建) 近日,闻喜县委老干部局通讯报道组赴后宫乡,就关爱关心老干部工作开展座谈采访活动。

在闻喜县城南垣的半丘陵地带,中条山如屏矗立,沙渠河蜿蜒流淌,这片被当地人称作 “风水宝地” 的土地,便是因晋文公奉养后妃而得名的后宫乡。全乡一万八千七百口人,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文人辈出,其中仅离退休干部就达一百余人,而这之中的三分之二,是退休后返回农村、散落山间的老教师。
曾经,这些退休老教师面临着一个现实难题:与单位退休干部不同,他们居住分散、地处山乡、信息闭塞,生病住院时少人问津,百年之后甚至难以收到一份来自组织的悼念。为破解这一困境,后宫乡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董月狮书记苦思冥想,出妙招、解困惑,主动担当,以 “人人奉献爱,牵起身边人,建实档案袋” 为理念,自发成立关爱小组,用一系列暖心举措为退休老教师织就了一张坚实的 “银发关爱网”,让党的温暖穿透山乡的阻隔,抵达每一位老干部的心田。
解锁困境:山乡老教师的 “孤独晚年”

后宫乡的退休教师群体,大多在乡村教育岗位上奉献了数十年。从三尺讲台退下来后,他们纷纷回到农村老家,或居于山腰,或住于河畔,分散在全乡各个村落。与那些退休后仍居住在城镇、便于单位联系的干部不同,这些老教师的生活仿佛与原单位 “断了线”。
“以前,我们村的王老师生病住院,直到出院回村,学校都没人知道。” 后宫乡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回忆道,“还有一次,一位老教师去世了,家属想通知原单位,却找不到联系方式,最后只能悄悄办了丧事。”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信息闭塞、距离遥远,让这些为乡村教育付出一生的老教师,在晚年面临着 “慰问难、悼念难” 的尴尬处境。
单位退休干部生病,有单位领导上门慰问;去世后,有隆重的追悼会,单位会送花圈、挽帐,家属能感受到组织的关怀。而这些退休老教师,往往只能在亲友的陪伴下度过病痛时光,离世后也少了一份来自 “组织” 的告别。“不是学校不想管,是真的联系不上。” 一位曾在乡村学校任教的负责人坦言,老教师们退休后住址变动大,电话也时常更换,学校很难掌握他们的实时情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 “管理真空”。
这种 “真空”,让老教师们寒了心,也让他们的子女颇有微词。“我父亲教了一辈子书,退休后就像被遗忘了一样。” 一位老教师的子女说,“我们不是图什么,就是觉得父亲的付出应该被记得,晚年能有份念想。” 党支部在走访中发现,这不仅是老教师个人的遗憾,更影响着他们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如何让这些散落山乡的 “银发” 群体感受到党的温暖,成为党支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动担当:三招织密 “关爱网”

面对退休老教师的困境,后宫乡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站了出来。“我们都是老干部,更能理解老同志们的心情。他们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晚年不能没人管。” 党支部成员一致认为,必须为这些老教师做点实事。经过多次讨论,党支部决定以 “人人奉献爱,牵起身边人,建实档案袋” 为核心,成立关爱小组,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老教师们的 “后顾之忧”。

第一招:建 “健康档案”,动态掌握情况
关爱小组首先开展了 “地毯式” 走访。支部成员们分成多个小组,根据老教师的居住村落,分片包干,挨家挨户上门。“我们拿着以前的退休名单,一个个找,有的老人住得偏,车子开不进去,我们就步行上山。” 一位参与走访的支部委员说,“有的老人听力不好,我们就大声喊;有的老人记性差,我们就反复解释来意。”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关爱小组终于摸清了全乡 100 余名离退休干部,尤其是 80 余名退休老教师的详细情况。他们为每位老干部建立了一份 “健康档案”,档案里不仅记录了老干部的姓名、年龄、原工作单位、现住址、联系方式,还详细标注了他们的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常用药物、子女联系方式等信息。
“这份档案是动态更新的。” 关爱小组的成员介绍,他们每季度都会对档案进行一次核对,通过电话、上门走访等方式,更新老干部的健康状况和联系方式。“比如李老师上个月血压高了,我们就在档案里记下来,下次走访时重点关注;张老师的儿子换了手机号,我们也及时更新,确保能随时联系到家属。” 这份小小的档案袋,成了连接党支部与老干部的 “信息纽带”,让原本分散的老教师们,重新纳入了组织的 “视野”。
第二招:“分片联络”,责任落实到人
为了确保 “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问”,关爱小组根据老干部的居住区域和道路分布,实行 “分片联络” 制度。他们将全乡划分为 5 个片区,每个片区由 2-3 名支部成员或热心老干部担任联络员,负责该片区内老干部的日常联系和走访。
联络员的职责很明确:每月至少与片区内的老干部通一次电话,每半年上门走访一次,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身体情况;遇到恶劣天气,如暴雨、暴雪,要第一时间电话询问老干部的安全;如果老干部生病住院,联络员要及时向党支部汇报,并组织人员上门慰问。
“我负责的片区有 15 位老教师,最远的住在中条山脚下,开车要半个多小时。” 联络员老王说,“每个月我都会挨个儿给他们打电话,问问身体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上个月,刘老师说家里的水管冻裂了,我马上联系村里的电工帮他修好了。” 这种 “分片包干” 的方式,让责任落到了具体的人身上,也让老干部们感受到了 “身边有人管” 的温暖。
第三招:“集资互助”,解决实际困难
为了解决慰问和悼念活动的经费问题,党支部发起了 “集资互助” 倡议。支部书记董月狮带头捐款100元,支部成员50元,许多老干部也主动参与进来捐款。你一百、我五十,很快就筹集到了一笔互助资金。 “这笔钱专门用于老干部的住院慰问和丧葬悼念,账目公开透明,每一笔支出都有记录。” 党支部书记说。
有了资金保障,关爱小组的工作更加顺畅。每当有老干部生病住院,联络员都会第一时间带着水果、牛奶和慰问金上门慰问,转达党支部的关心;如果老干部不幸去世,党支部会立即组织人员,为其举办简单而庄重的追悼会,送上花圈和挽帐,代表组织为老人送别。
“我父亲去世的时候,党支部的同志们都来了,还为他办了追悼会,我们全家都很感动。” 一位老教师的女儿说,“父亲生前常说,退休后还能感受到组织的关怀,这辈子值了。” 这种 “生前有人问,死后有人送” 的关怀,不仅温暖了家属的心,也让周边的群众深受感动。“以前村里有人去世,都是简单办一下,自从党支部开始为老教师办追悼会后,大家都觉得这种方式既文明又有温度,现在村里不少人都学着用这种方式送别亲人。” 一位村民说。
温暖延续:党心民心紧相连

后宫乡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的关爱行动,不仅解决了退休老教师的实际困难,更拉近了党和群众的距离。如今,在后宫乡的山村里,经常能看到关爱小组成员走访的身影,听到老干部们与联络员亲切交谈的声音。那些曾经 “孤独” 的老教师,脸上多了笑容,心里多了温暖,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也更强了。
“以前觉得退休了,就和党没关系了,现在才知道,党组织一直记着我们。” 一位 80 多岁的退休老教师说,“每次党支部的同志来看我,我都特别高兴,感觉自己还是组织的一员。” 这种归属感,也转化成了老教师们支持乡村建设的动力。许多老教师主动参与到村里的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关爱留守儿童等工作中,用自己的余热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后宫乡老干部办主任寇建明表示: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的做法,为全乡的老干部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党的温暖在基层落地生根。” 目前,后宫乡正在推广党支部的经验,计划在全乡范围内建立健全老干部关爱机制,让更多的离退休干部感受到组织的关怀。
中条山依旧巍峨,沙渠河依旧流淌。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后宫乡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用 “人人奉献爱” 的担当,“牵起身边人” 的真诚,“建实档案袋” 的细致,为退休老教师织就了一张温暖的 “关爱网”。这张网,不仅连接着党组织与老干部的心,更传递着社会主义的人情温暖,让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的愿景,在山乡之间慢慢变成现实。而这份温暖,也将如同沙渠河的流水,在后宫乡的土地上不断延续,滋养着每一颗渴望关怀的心。
编辑:卢开基 审核:贺文生
相关推荐
投稿邮箱
联系电话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