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卢贤交:迟来的那双筷子
文/卢贤交
我吃西餐不多,偶尔随小孩进过西餐厅,使弄刀叉业务不熟,有时闹笑话,挨批评。
早些年女儿带我们老俩口出境游,早餐在自助餐厅用餐。我呷稀饭的方式是沿用小时候的那个习惯,端起饭碗喝上一圈那碗稀饭基本见底,刚好被女儿瞅见,她说:“爸,哪有这样吃的,你看人家都是一勺勺舀进嘴的,多优雅”。于是我就不好意思起来。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那段苦日子,年轻时饭量大得令我老婆咋舌。特别是出差在外,很多人都说吃不惯,而我恰恰相反,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口味我喜欢,当地人吃啥,我就吃啥。从不挑剔要求什么家乡口味,而且一出差便条件反射似的老担心吃不饱。对此,我老婆说我前世是饿死的,得个饿病。老婆前两年病重过一次,她说多亏随女儿住在京城里,北京大医院技术好,要不那次命都难保。于是以她的心得,说我这“饿病”也得在京城里治一治,说不定这病就会好。
老婆拟了个方案,说最近几天是我生日,又快过端午了,要我女儿舍的花点钱,带我去东长安街上三家大饭铺(北京饭店、北京国际饭店、中国大饭店)吃上一顿,尽量吃撑一下,以缓解饿症。
女儿问我吃中餐还是西餐,我想,我一年365天几乎天天中餐,得以此为契机换换口味。所以我毫不犹豫选择西餐。我以前虽然吃西餐不多,但我对西式牛排已情有独钟,确实已经喜欢上了这种脆嫩、酥香、味鲜。每次去西餐厅,我就点牛排,但我老婆总免不了要刺激一下我,说我因为不花自己退休工资,吃女儿的就不嫌贵了。老婆强调,一份烤牛排,够我在老家买新鲜牛肉吃上半年了。好在我女儿政治站位高,她力排非议:“偶尔吃吃没关系,我们这是为拉动内需繁荣餐饮业做贡献,尤其是当下疫情过后的餐饮业一片萧条景象”。
这回我生日,女儿率一家人来到了北京国际饭店28楼的那个旋转餐厅。
我对女儿说,吃撑一下可以,但按医生要求,我这把年纪只可以多吃蔬菜,把胃撑一撑,切不可摄入过多蛋白与脂肪,否则,真会把你老爹身体撑坏。我女儿说,请放心,上菜的程序就是按我意愿安排的。果然,服务员先端来的是那大份“虎虾鳄梨沙拉”,还同步端来了一盘什么“西班牙火腿密瓜”。
用餐仪式在祝我生日快乐声中开启。我模仿着女儿她们用那叉子去叉沙拉,结果虾肉、水果、蔬菜叶子老往桌子上掉,吃到嘴里的还不如掉落的多。
我很懊恼,心想,为什么就不摆双筷子到餐桌上呢,我用筷子夹着吃就不会这样了。
我好几次都想问服务员要筷子,但话到嘴边欲言又止。怕西餐厅没有筷子而闹笑话。我借故起身去拍照,慢慢绕旋转餐厅巡视一周,的确未发现谁使用筷子,因无先例可循,于是我彻底打消了提出要筷子的念头。
直到一系列食物依秩摆上餐桌,也包括我点的那份“美国五星和牛大里脊牛排”端上来,在我们吃得都差不多的时候,服务员意外地为我端来一碗海鲜鸡蛋面条,并递上了一双精致的筷子。说我是寿星,餐厅专为我送这份礼物。这时,我除了感动之外,就是恍然大悟,原来西餐厅是有筷子的,悔不该未趁早要求给双筷子,这样的话,我吃那沙拉就方便多了。
由此看来,吃饭问题,也和干革命是一个道理。干革命得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呷西餐也完全可以是中国式呷法嘛,何必照搬照抄全盘西化呢。呷西餐,可以中西融汇贯通,对于我这样不习惯使用刀叉的人,用筷子吃又何尝不可呢?正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西吃文化也要交流互鉴,各自取长补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