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贝壳串起的闪光项链(随笔) --- 河南省巩义市农民作家吴思梓创作的《小说散文》集出版
作者 郜泉州
近日,从巩义市文联获知,巩义市70多岁的农民作家吴思梓创作的《小说散文》集出版。《小说散文》全集共收录了作者46篇文章,约20来万字,其中小说30篇,散文随笔11篇,民间故事5篇。在46篇文章里,有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刊登小说散文15篇,其他31篇是在市级报刊杂志上刊登。
纵读作者吴思梓《小说散文》集里所选的46篇小说散文,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以小见大,窥中见豹,以敏锐的眼光,探索了农村的变化,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歌颂党和祖国大好河山,刻画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作者在河南日报上刊登的散文《家乡有条河》,回忆了七十年前,那时作家正值童年,耳闻目睹了一次暴雨洪水洪灾情景,后来回忆起来写道:“伊河川,黑石关,洪魔肆虐闹翻天,房屋倒塌居无所,农田绝收尸骨寒”。真实地反映了洪灾给全村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村民的房屋被洪水冲塌,村民无地方居住,加上洪涝旱灾,造成田地颗粒无收,田野里暴栖着饿死村民的尸骨无人埋葬,真是悲惨的世界。解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自然灾害的防御,年年防洪搞建设,修筑了宏大的防洪大坝,不仅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而且又灌溉了农田,粮食年年丰收,村里楼房林立,农民幸福指数不不提高,作家亲临其境,兴奋地写诗赞到“伊河川,黑石关,良田千顷麦浪翻。丰衣足食富裕地,家家豪宅康乐园”。描绘了美丽乡村的变化,展现人民生活的美好画卷。作者通过两首诗对比的手法,鲜明地突出了党的英明伟大,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幸福。
作者在省报副刊上刊登的小小说《喜事》,更是感动人心。文中主人翁徐卫国的妹妹从小患下小儿麻痹症,其父在西藏哨卡当兵多年患下心脏病,当民办教师不久便离世,母亲年老体弱,家庭债台高垒,徐卫国肩负担家庭重担,谈了许多女朋友,均以家庭贫穷而分手,造成年过三十难以娶妻。无奈到外地打工,遇到知心女友,喜结良缘时,巧遇省长在县委书记、县长、乡党委书记、乡长陪同下,到该村视察调研,来到办喜事的徐为卫国家,看到徐家的贫穷家境,当场拍板解决困难。当省长看到徐卫国家用破三轮车去接新娘时,果断地让自己的高级红旗轿车去接新娘,受到老百姓的高度赞誉。县乡的扶贫工作也由此顺利开展。小小说不仅刻画了省长亲民爱民,关心关爱贫民百姓,放下大官的身份,为一个贫民百姓办婚礼的好官,同时,为该村扶贫工作打开了局面。同时含蓄地鞭笞了那些县乡的领导们,对扶贫工作的不作为。特别是作者用老百姓的一句话“省长的功夫了得”,一针见血地刻画了地方官员的形式主义、浮躁作风。
作者的散文随笔《老友会》,在写家乡变化时,不是用白描的手法去泛泛而写,而是借助几个好友大侃的话语表现出来“曹老师掰着指头数说,我们村村通通公路四通八达,村民出门就可以坐上公交车去县城,村里建的文化广场,过年过节和农闲,文化节目丰富多彩。村里广场上的健身器材,男女老少锻炼的人可真不少。村里女子盘鼓队、舞蹈队、业余小剧团,篮球队,老人唱歌队,都组织起来。多数家庭住楼房,许多家庭还有小车。农民种地不交公粮有补助,看病国家有补贴。我们小山村山清水秀,村庄建设的像图画漂亮,真是人在画中游,画在人中留。”按照国家规定的美丽乡村标准,样样符合条件,这不就是农民向往的“桃花源”似的生活吗?村民们生活在美丽乡村里,心也醉了,身也醉了。按照国家规定的美丽乡村标准: 自然环境保护与改善, 村容村貌提升, 居民住房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整治与提升, 文化传承与创新, 健康医疗服务,这个村就是名符其实的美丽乡村。
作者在省级报刊杂志刊登的小说散文《赏菊》、《母亲》、《和谐》、《微小说十篇》,和几篇民间故事等,内容都是弘扬主旋律,宣传了正能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文集。
据杜甫路街道一位负责人讲,吴思梓老师,是巩义市杜甫路街道东黑石关村农民,高中毕业回家务农,当过十年民办教师和几年村干部,在农村务农生活了几十年,笔耕不辍写了几十年,先后成为巩义市、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如今70多岁了,仍然痴心坚持文艺创作,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刊登小说散文上百篇,有的文章还获了奖,《小说散文》集只是吴老师选择的一部分。这本《小说散文》集选取了这几年的代表作,吴老师比较满意,同时也受到许多人的推崇。
针对《小说散文》集的出版,记者专门采访了作家吴思梓,问他出版《小说散文》集的感想时,吴老师感慨地说到:“”出版《小说散文》集这本书,是我多年的梦想,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我写了这么多年文艺作品,尽管建树不大,但毕竟为此付出许多,如今把能找到的文章搜集起来,像贝壳一样分拣出来,串在一起,圆了我多年的出书梦想。书出版后,如果能给读者们传递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我就十分满足了。我是社会底层一个普通农民,正像一棵冬小麦苗,得到党和政府这块大地、阳光、水分的滋养,才能茁壮成长,如今有点小成果,回报给社会,也算我的一点心意吧。”
当我问起吴老师今后的目标时,他笑着说:“既然爱上了文学,就像吸铁石一样,永远不会分开。如今党和政府的政策好,虽然我年近80岁,但身体健康,思维敏捷,目睹国强民富,精神振奋,我不能停笔,坚持再写他100年。”
采访结束后,我为吴老师痴爱写作的精神所感动,并当场赋诗赠予他:“紧贴‘三农’写文章,数十年中获多奖。 贝壳串起闪光链,篇篇传递正能量。”
老骥伏枥志千里,衷心祝愿吴老师在创作中更上一层楼,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人民欢迎的好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