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谭 文 革│观东山书院记(散文)

编辑:李亮 发布时间:2023/11/21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作者:谭 文 革


涟源是我的家乡,顾名思义,其乃涟水之源。我老家六亩塘老磨石村在涟水河畔,我从小在涟水河边长大,亦常在河里游泳,对母亲河有很深的感情。沿河而下,几十公里远的地方叫湘乡。


涟水河从湘乡城区流过,在其南岸不远处有一座著名的书院即东山书院。该书院由曾任新疆巡抚的湘乡人刘锦棠返乡后倡修,并与其他乡绅一起集资兴建,得到了时任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大力支持。


东山书院始建于1895年,至1890年6月正式建成,同年11月正式开课,这开启了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共和国开国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及陈赓、毛泽覃、谭政、肖三等人士均在那里读过书,书院培养了不少杰出英才。


湘乡与涟源山水相连,近在咫尺,我出差或旅行常路过湘乡,且湘乡法院有我的同学,然而此前我从未去过湘乡城区,因而未参观过东山书院。


一切皆随其缘。上周的一天,我与两位同事到湘乡,上午匆忙办完事务,中午在湘乡法院用过餐后,我利用午休时间,在同学湘滇陪同下有幸参观了毛主席的母校东山高等小学堂,其前身就是东山书院。

微信图片_20231121154440.jpg

书院位于新城区,南面是绿色的东台山,北边是清澈的涟水河,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实属山水之胜境、风水之宝地。我不由惊叹书院的倡修人、亲自勘定地址的刘锦棠先生的绝佳眼力,从中国古风水学的视角看,东山书院实为龙兴之地。


书院入处的门楣上横挂一个大匾,匾上的“东山学校”四个字非常醒目,苍劲有力,这是毛主席于1958年9月10日为母校亲笔题写的校名。


门的左侧挂有一块金色小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落款为“中共中央宣传部”;门的右侧竖挂有“共产党员教育基地”和“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等多块牌子。我原先计划只参观一个多小时,并在下午二点半前一定要离开东山书院的,当看到中宣部的金匾后我完全放心了,我们去那里是真正的党建学习,自觉接受党性教育。


东山书院旧址在一个较大的湖心岛上,仅有一小部分与外面相接,书院周围由宽阔的圆环形水域环绕,水虽清澈但见不到底,可见湖水确实很深。据说当年大概一半是天然的半环形大池塘,兴建书院时沿周围还挖宽了许多,形成了巨大的水环,造就了后来的美景。

444.jpg


连接书院岛的是一条由麻石建成的长石桥,宽3-4米,长24米,中间有3个桥礅,桥面由6米长又很规则的条形麻石板平铺着,两边都有护栏,桥体非常坚固。走过长石桥,前面是一个大坪,坪后才是书院建筑。其正面是书院大门,门楣有汉白玉刻的“东山书院”四字,由清代同治七年榜眼、著名书法家黄自元题写。


进入书院内,我遇见的第一位工作人员就是东山书院旧址文物保护站负责人舒海江先生,他正在值班和学习,我与他搭讪几句后,我们就对上路了,他热情地迎接我们,并志愿当起了向导和讲解。


在毛主席当年的自修室、寝室外,我久久凝望,若有所思,更多的是惊叹和钦佩。1910年秋,少年毛泽东怀着求真知、救百姓的崇高理想,冲破父亲的强大阻力,毅然决然地走出了偏僻的韶山冲,来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其前身为东山书院)求学。离开韶山前,他给父亲写了一首《七绝》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人无志不立,树无根不长。一个人能成就辉煌事业尤其成为伟人,是有诸多原因的,而少年时的立志尤其重要。少年毛泽东胸有鸿鹄之志,矢志不移,坚不可摧,终于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一切内外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当家做主,成就了开天辟地的伟业。


当时的东山高等小学堂早立有堂规,只招湘乡籍学生,而韶山当时属湘潭,按堂规少年毛泽东不能入学,况且已开学一段时间了,然而少年毛泽东既很幸运也很灵活,他说外婆文家唐家圫属湘乡,加上堂长李元甫慧眼识英才,因而破格录取了少年毛泽东。


尽管运气很好,遇到了伯乐李堂长,但少年毛泽东仍是凭真才识学考入的。当时李堂长命了一个叫《言志》的考题,要求少年毛泽东写一篇谈人生立志的文章。他认真作完后递给李堂长,李堂长一读,其字好文章好,即破格录取了。第二天,李堂长依然很高兴,并对老师们说:“昨天取了个救国才”。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堂长不愧为旷世“伯乐”,李堂长这样的伯乐不常有,而少年毛泽东这样的千里马、旷世奇才更是绝无仅有。


少年毛泽东的顺利入学,一方面说明他确实是极其难得的少年英才、未来的国之栋梁;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湘乡人很自信,格局大,器量大,不受地域之局限,不拘一格育英才,为国家为民族尽教育之责。一个学期后,少年毛泽东又顺利地入读湘乡驻省中学,这再次佐证了以上两方面。


海江还跟我讲了少年毛泽东的两个故事。一是某年的冬天,一位学堂工友没有厚棉被,无法过冬,少年毛泽东知道后,立即把自己的厚棉被送给了那位工友,自己则去表兄文运昌处搭铺挤着睡;二是少年毛泽东喜爱与农民交友,他在课余时间常去学堂旁的佃户易家三伯处玩,了解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并常帮易三奶奶挑井水。


在少年毛泽东求学时的教室,我看到了伟人少年读书时的座位,那是右边第二排的倒数第二个座位。我在其后面的一个座位悄悄坐下,休息一会,放飞思绪,大家也纷纷坐下,但没人敢去坐毛主席少年读书时坐过的座位。


微信图片_20231121154449.jpg


《东山书院记》先后写有两篇,而以曾两任湘乡知县的陈吴萃所写的更有名,他在文章赞扬了湘乡士绅敢为人先,积极办书院的盛举,表达了对书院兴学育才、振兴国家和民族的良好期待,尤其是文章里的“实事求是”四个字,对未来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1943年,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字。由此可见,作为毛泽东思想灵魂和精髓的实事求是,其形成的初始阶段实为他在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求学期间。


书院周围的湖叫便河,少年毛泽东常带同学们在便河游泳,有时他们也去附近的涟水河畅游。凝望着便河,我浮想联翩,自己年少时也特别爱游泳,不论严寒还是酷暑,常在家乡的涟水河畅游,年少时练就的“童子功”,让我四十多岁时还能连续游泳6100米,用时仅192分钟。在游泳方面,我与敬爱的毛主席有共同爱好,且先后游过同一条河。


便河的外围是一条很长的环形跑道,跑道之外是书院的围墙。少年毛泽东常在这跑道上晨跑。当时学堂亦规定,学生每天必须晨跑,这个规定非常好,既让学生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又可防止学生睡懒觉。少年毛泽东还特别喜爱登东台山,清晨跑步上山,在山顶眺望、看书、背书,然后又跑回学堂。


海江陪我在环形跑道漫步一圈,给我讲了许多当年的精彩故事。在途经麻石长桥附近时,他指着一口水井说,毛主席著名的《咏蛙》诗就作于在此处:“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少年毛泽东冬天爱洗冷水淋浴,常在这井里用桶打水,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磨练意志,这为后来的井冈山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及延安革命打好了坚实基础。


书院进门的右边有间小理发室,那时东山高等小学堂非常重视学生仪表,教员会定期为学生们理发,这一做法极好。今天的湘乡,大部分中小学校传承了这一好做法,但全国的中小学和大学大多没有专门的理发店,不太注意学生的仪表和穿着,有的男生头发很长或染成金色,甚至着女装、涂口红,不男不女,而学校对此不管不理,听之任之,太放纵了,这个很不好。


之后,海江陪我们去毛泽东与东山学校陈列馆参观。我在陈列馆参观了近两个小时,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在那里我新了解到了许多。少年毛泽东与同学们约定聊天时的“三谈”原则:谈读书心得,谈社会问题,谈国家大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应该以国家强、民族兴、人民幸福为己任。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求学经历成为少年毛泽东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那里,他开始了从一个充满抱负的乡下少年到壮怀激烈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转变。从此,他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开启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征程:从湘乡驻省中学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从江西井冈山到贵州遵义,从陕西延安到河北西柏坡,其后到北京建立了新中国。


毛主席领导了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朝鲜半岛上,志愿军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在珍宝岛战斗中,解放军打赢了原苏军入侵者;在中印边界,解放军打赢了中印战争。毛主席时代的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历史亦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人类几千年来,只有毛主席时代的新中国,才真正让人民翻身做主并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走上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交流中,海江问我以前是否来过东山书院?我讲这是第一次;他说,那很有缘,今年刚好是毛主席诞辰130周年,我说,这不仅是巧合,而且确实有缘。2013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那年我特意创作了一篇上万字的纪念性文章《毛泽东与古诗词》。如此说来,这篇散文也是一篇纪念性文章,我谨以此文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30周年。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责任编辑   张国强)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