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编辑:黎凯 发布时间:2024/04/30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作者:湖南省涟源市双江小学  肖志敏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的颁发,对思政课教学提出来新的教学理念和要求。笔者通过新课标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标的落实,做了如下思考和探索。


   一、联系生活体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变“简单说教”为“自我感悟”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大好形势下,中小学起始年级推行法治教育相当及时,能有效扭转中小学生过去养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萌芽期、成雏期,正确的“三观”教育需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一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该联系生活中学生接触的事物,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以一种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进而体会道德与法治中所举的事例都是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教《好山好水好风光》这一课时,利用双休日,组织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来举行亲子活动,爬学校附近的洪水岭,亲自采摘橘子,让孩子们感受家乡河山的美,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和珍爱劳动成果。活动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体贴长辈,增强协作精神,增进亲子感情。同时,既培养了学生养成一种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他们在生活中能明辨是非,感悟“真善美”,学习中也不会产生抵制心理,思政教育变得流水般自然、教育效果水到渠成不留教育“斧凿之痕”。


   二、注重启发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变“被动受教”为“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们注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与法治在传承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是伴随着“疑”的发现、分析、解决而不断升华。在组织教学中,教师针对个别问题要给予个别辅导,对于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拨,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分析问题。同时,要特别注重学生答案中语言的组织,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独立思考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三、拓展教育空间,指导学生实践体验,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我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第一单元第一课《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前,在班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符合学生特点的课余活动,如拔河、跳绳、两人三足跑等。在课堂上,孩子们能针对“课余生活谁选择”的话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能面对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合理选择。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


   四、统筹课程思政,构建立体化思政教育,变“单科思政”为“全科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时,他也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需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凝聚思政教育的强大合力。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传道”,要传社会主义的道,学科教学要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构建全学科立体化大思政课堂,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让学生思想在全科思政的浸润熏陶中潜然默化。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适应我国新时代的要求,落实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拓展延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上好思政理论课,又要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变简单说教为自主感悟,丰富教育载体,让思政课堂变得丰满而自然。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