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散文│读书人的清高
原创:谭 文 革
清高一词,百度百科对它的解释是:“指品德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有时也指为人高傲,不合群。”汉代王充的《论衡·定贤》云:“鸿卓之义,发于颠沛之朝;清高之行,显于衰乱之世。”
清高者大多有大志,不阿谀奉承和随波逐流,不追求物欲,有骨气,有思想,有品德,做人有原则和底线,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达到很高的境界。
晋代葛洪曰:“若夫孝友仁义,操业清高,可谓立德矣。”有清高之气的人,无论做人做事,都把品德修养放在首位。
清高的人很正直、行正道。春秋时期子思云:“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思想纯,品德高,走路正,这种清高是该赞美的。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是读书人的清高。“学而优则仕”,封建士大夫大多是读书人出身,所以他们有清高之气,他们从儒家思想中吸收了正气、正义、刚正不阿、舍生取义等优良元素。
史上有名的清高之士很多,特别有名的如屈原、陶渊明、苏轼、周敦颐、鲁迅等,无一例外都系读书人出身。屈原因忧愤、爱国而投江,陶潜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周敦颐因清高而成儒学大家,鲁迅因清高而执笔战斗,成了中国现代的“圣人”。
苏轼曾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这里的聪明就是清高,东坡先生不仅是宋代的大文豪,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鼎鼎有名,他很清高,因此不可避免地遭到一些人的嫉妒。
苏轼虽才高八斗,却一生坎坷,终生不得志。然而正因读书人的清高,让他在逆境和坎坷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笑对人生。
他被贬海南,远离京城和故乡,却“笑时犹带岭梅香”,当有人“试问岭南应不好”时,苏轼淡然一笑:“此心安处是吾乡”。他笑对人生,随遇而安,本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但在他内心,却“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为读书人杰出代表的东坡先生,可以这么说,既是清高害了他,也是清高救了他。
任何一个朝代或时代,其读书人很多,因书读得好而入仕的也很多,但能始终保持读书人清高的却很少。为何呢?因为社会是个大染缸,绝大多数单位、集体或群体都有利益之争,许多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不择手段,读书人的清高早被抛弃了。
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小说、戏剧中,可常见“清高”一词,当代文学作品中却很少出现了。什么原因呢?显而易见,当代争权夺利的人多了,仍有读书人清高的人很少了。
现在基层有个别地方和单位,虚伪的人多,清高的人少;不爱读书的人多,喜爱读书的人少。因此在某个别地方和单位,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确实很难,他们往往被孤立和排挤,甚至遭到打压。
孟子曰:“不为也,非不能也。”对于时下基层某个别地方和单位的潜规则,清高的读书人其实也懂,但他们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不愿请客送礼、拍马逢迎,不愿低头哈腰、失去尊严。
当然其结果是,一些虚伪的人得利上位和得势,而清高的人被冷落和边缘化。
过分清高是不可取的,适当的清高却很有必要。适当的清高,不仅是读书人的高贵品质,而且所有人都值得追求。保持适当清高的读书人,不应被冷落和嘲讽,不应被排挤和打压,而应理解和支持。也许当某个地方或角落乌烟瘴气之时,还留有一丝清风。
“天子知李白清高,不忍相强。”这是《警世通言》记载的。李白被誉称谪仙人,满腹诗书,自然非常清高,然而贵为天子的唐玄宗尚能容忍很长一段时间,不忍心强迫李白做违心的事。
读书人的清高是时代的清风,尤其浮躁、喧嚣、物欲横流的年代更是需要。不要排挤和打压他们,关心和关爱才是正道。
(写于2019年8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