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艳阳飞花众添彩 苦雨淋身谁守候

编辑:王光兴 发布时间:2025/04/27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1广东写作学会许峰诗歌院牌子.png 

一一许峰诗歌研究第三部《咏物悟道100首》赏析系列二十四章(下)

    文/邹中海

一、一杆银枪冠三军  长坂坡上鬼神惊

一代宗师,功德无量。他的诗歌诗学,如长坂坡上的赵云,英姿飒爽,勇冠三军,横空出世,气不可挡,一战成名。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很多的诗词大家和文学爱好者。笔者本人,也是借了许峰老师的酒杯,浇了自家的园地。因机缘巧合、福至心灵,在三年前与许峰老师结缘。并于两年前开始研究许峰老师的诗歌诗学,目前已完成了《四季如歌.许峰诗风》《中国百座名山题咏》前两部诗集评论的初稿,第三部《咏物悟道100首》赏析系列也即将完成。尽管很粗砺,许诗中的很多亮点,表述得不充分也不太准确,但至少可以为自己的评论生涯,有了一个小小的交待。英国历史学家埃尔顿说,历史想要存在,它就必须被写作与研究。文字让历史走出口传心授,诗歌因历史而超明见性。面对这些珍贵的民族瑰宝,我们心怀敬畏,因为一笔一划、一词一句都闪耀着诗人思想的光芒。

  一代宗师许峰.png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秦领题写横额敬赠

著名爱国主义许峰老师笔下的诗歌诗学,是扎根于华夏这片人文沃土,絮语诉说民族沧桑记忆,体现的人文关怀。如果仅仅把他的诗歌诗学看成诗歌美学,这显然是不够的。无法全面准确概括出他的艺术成就和体现出这些经典作品的文化价值,所以应该以权威经典作品的定位加以讨论。

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就是说人们在观天地宇宙、体节物风情时,都会有本能的感应,将这些感应表达出来,最直接、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舞蹈与吟咏。吟咏,主要就是针对诗歌而言的。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凡观千剑而后识器,凡操千曲而后晓声。”由上可知,“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辨识力和欣赏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对历代佳作的大量研读,但若能以比较的眼光去研读许峰诗歌诗学,全方位去了解,多维度交流,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

当我们从《孝梯传家》的组诗中,看到的是一位忠厚的长者,在谆谆教导中讲述孝文化的精髓;当我们从从军、从政、从文等题材为内容的组诗中,看到的是一位爱国爱民赤子之心的传道者;当我们从历史类题材的发掘中,则会出现一位睿智多才的贤者形象;当我们在《祭屈翁》的诗句中追寻,又会发现其抒写的长度搭载着我国几千年来文脉相传的气韵,是历史长河中的光环再现;当我们在阅读《叹和坤》中“陷忠害民多阴手,酒池善弄肉林走。君无恶好何养奸?机关算尽三尺土!“的哀叹时,领悟的不仅是诗歌技法,更是文人当以笔墨守护文明薪火的精神道统的高度;而当我们读到《李清照赞》时,呈现的则是他对古风古韵的传承以及对诗歌诗学的理解,因而产生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诗歌美学的欣赏与推崇。

二、一世尘缘一世修  荣辱沉浮各春秋

写诗有技法,学诗则要懂得如何分辨作品的优劣。也就是说,必须具有较高的辨识力,才能明白该向哪个方向努力,才能写出符合诗体要求的作品。“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学诗当然要从读好诗开始。关于许峰老师作品的优劣问题,已早就有定论和多位权威解读,在这里不再赘述。只就诗歌中的亮点,做粗浅的评析。

上次我们重点讲了本组诗中的《朋友吟》今天,继续讲许峰诗歌研究《咏物悟道100首》赏析系列第二十四章(下)。这四首其实是两个题材,两首写历史人物,两首是托物寓意,以赋比兴的手法抒发内心的情感。现在我们接上次的话题再讲:

“一世尘缘一世修,荣辱沉浮各春秋,

热脸冷眼由人意,举杯邀月莫强求!”

这首《月夜偶语》就是非常典型的赋比兴写法。关于赋比兴的手法,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也说过。为什么现在又拿出来说呢?不仅是“温故而知新”,也因为笔者发现,现在诗坛有一些为了流量而标新立异者,对我国非常重要的诗歌创作手法有误解的意思。为了正本清源,佐证笔者前面的论述是否正确,笔者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再次进行诠释。值得庆幸的是,笔者以前对“赋比兴“的讲解是正确的。

众所周知,“赋比兴和风雅颂“是《诗经》中最重要的手法和表现内容,也是我国诗歌研究中的源头。研究许峰老师的作品,就必须明白我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走向与来龙去脉,否则就是雾里看花。任何断章取义,都是对许峰诗歌诗学不完整的解读。许峰老师的诗歌诗学,代表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诗学体系。所以我们必须厘清这些关系,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核:所谓“兴”,中国古人说是“见物起兴”,就是看见了外物的现象,所以引起你的“兴”。“兴”就是感发,内心的感动和兴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看到外物,你的内心就“摇荡性情”。

除了“兴”以外还有“比”和“赋”。“比”是“以此例彼”,“以”就是用,“此”就是这个,“例”就是比,用这个比那个。这跟“兴”是不一样的,“兴”是一种兴致,一种引发,一种感动,有时候你可以用理性解释,有时候你不能用理性解释。

“赋”,不在情意与形象的关系,是指能够产生感发的力量,主要在它叙写的句法、篇法的结构。我们说写诗的动机,你内心有了感动,情动于中,一定要使你的诗写出来以后能够传达、表现出来,而且使读者读了也受到感动,这才是一首诗的完成。

  明白了赋比兴的基本概念,那么就可以初步理解诗人写诗时心跟物的对应关系。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一世尘缘一世修,荣辱沉浮各春秋,

热脸冷眼由人意,举杯邀月莫强求!”

这首诗的题目是《月夜偶语》,很明显这首诗的心与物的对应关系是人与月,也就是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在月夜起“兴“,因而引发了比、赋。“一世”是时间的长度,“尘缘“代指尘世缘份;“一世修”,代指修炼、修为;但这些都是很抽象的,所以就涉及到一个“比”,第二句“荣辱沉浮各春秋“,“荣辱”“沉浮”“春秋“就非常形象化了。“春秋”直接就能让我们想到“春花秋月”;而“沉浮“就是代指人生的起起落落;“荣辱”与“沉浮”是连接关系,是意象的深化与加强,但又代表不同的形象,增加了诗歌的画面层次;“荣”代指“荣誉““荣耀”与“高光”,“辱”代指“耻辱“,从字面上理解,“辱”还表示了一种谦词,比如“不辱使命“,就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因为后面对应的词就是“使命必达!“许峰老师这首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是一字一景,内涵极其丰富。

回到心与物的关系。我们看陆机《文赋》中的言论:“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悲与喜与春秋有什么关系呢?就是春花秋月与人的荣辱兴衰是相对应的。所以诗人就找到了“托物寓意“来寄托情感情思。这种方式,在写作上叫“以此例彼”。“以此例彼”是作者有心找的比喻。作者内心先有了一种情意,然后找外物来比喻,这就是“由心及物”的关系。

这首诗的后两句:“热脸冷眼由人意,举杯邀月莫强求!”,这就是“赋“了。赋就是叙写,用句子把心里的话写出来,是把心与物的对应提炼成哲理。正是“心”与“物”的理论体系,才给我国古典诗歌评赏中的角色带来了启发。所以我结合对许峰老师诗歌的理解和审视时,才知其境界之高远。

《沧浪诗论》中“有兴趣”一说,就是包括了外物对诗人内心的感发作用及诗人内心之中情趣之感动,此乃沧浪诗论中首推重视之诗歌质素,而沧浪此说恰与中国诗论中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心”、“物”之间兴发感动之作用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我国著名学者、有海外传播中华诗词文化第一人之称的叶嘉莹教授将其总结为:“唯有诗人发自内心的感动,才是使诗人写出有生命之诗篇的基本动力。至于‘才气’、‘学问’、‘使事’等,虽可以有助于一位诗人在写作时达到更深广或更精美之成就,然而诗歌的基本生命却依然有赖于诗人内心深处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而绝非仅靠‘学问’、‘使事’等所可取代。”

这一诗歌评赏体系的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到笔者对许峰老师诗歌体系的解读思路。笔者曾在一些电视讲座中,系统地听过和学习过叶嘉莹先生的讲座。

许峰奖杯.png


许峰老师获广东省写作学会终身写作成就奖   


三、香踪隐没烟雨中   唯留昨夜满庭芳

李清照,南宋婉约派词人。苏轼,北宋豪放派词人。表面看来,好像“八竿子”打不着,其实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清照是苏轼的“徒孙”。而且苏轼只比李清照大47岁,李清照父亲就是苏轼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是李清照的老师。但李清照的词风却与苏轼迥异,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李清照是女流之辈,含蓄委婉更符合她的性情;二是李清照的父亲和她的公公赵挺之后来都离开了苏门,并与苏轼卷入了“新旧党“之争。

在封建社会,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却又很难摆脱于政治。换句话说:文学是政治的体现,政治是文学的支撑。苏轼的“乌台诗案“对当时文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直接致使苏门产生了两派观点。任何人都受时局与环境的约束,诗人词人也不例外,这也是李清照对师爷有微词的原因之一。苏州因诗入词、重内容而轻形式,因此打破了格律的限制(在苏轼前词以委婉为正宗),却被李清照以“句读不茸之诗“而诟病。现在看来,她们当时的分歧,反而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宝库。苏轼与李清照,都是我国文学史上集大成者。苏轼的豪放与清雄,正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的豪迈;李清照的慢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诉说出一个女人委婉的心事,都代表着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中的阳光与柔美。

许峰老师这首《李清照赞》,二十八个字的诗,概括了李清照的艺术成就和师承关系:“一声婉约出豪乡”。“豪乡“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指出了李清照和苏门的渊源;二是指李清照的出生地山东是孔孟之乡,历史上是儒家的发源地,“豪乡“二字,尽显诗人功力。在当代,山东高密也是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老家。所以诗人诗句中的“豪乡”,也代指人文荟萃之地。其三,李清照是“婉约”大家,却也有豪迈之诗,她有一首《夏日绝句》颇见气势: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诗的前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许院合影.png 

在暨南大学挂牌时的合影(从左至右:中国早报记者王光兴;咸宁市委原常委黄宏贵;许峰老师;暨南大学教授、广东省写作学会会长胡伟;华南理工大学惠州校友会副秘书长田颂和笔者)


根据诗人在这首诗的前置导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情致,其中就有对这位千古才女的欣佩之情: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山东章丘人。豪乡出才女,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千古第一才’。近读其文集,由衷深深感佩,故小诗一赞!“

许峰老师是大文人。真正的大文人,都是惺惺相惜的。因为他们看重的是艺术成就和对文化的贡献。

四、陷忠害民多阴手 酒池善弄肉林走

《叹和珅》这首诗,可谓目光如炬,明察秋毫。在大清王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中,有无数个贪赃枉法的官员。但是,在所有官员中,和珅是最为贪婪的一个,他的名字几乎成了大贪官的代名词。他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朝政府10至15年国库收入的总和,正如民间谚语所说“和珅跌到,嘉庆吃饱”。

历史学家纪连海曾列出了和坤的奋斗史和发迹吏。和坤原也是有抱负和非常优秀的人士。在他四五十年的人生旅途中,基本上是一年一个脚步,每一个脚印,都是很多人的天花板。他的蜕变,有他自己的贪婪,更主要的有乾隆的纵容,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高达八亿两以上白银的贪污,皇帝不可能不知道。因为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八亿两等于八千万斤,相当于一座银山。在那个时候,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八千万两。和坤贪的钱相当于清政府十至十五年的财政收入,当然就不可能是一日两日能贪成的。正如诗人所说:

清代巨贪和珅,被史界列为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之一,朝堂构陷忠良,贪财富可敌国。由此可叹:如不是君王恶好,何来如此巨贪大奸!

陷忠害民多阴手,酒池善弄肉林走。

君无恶好何养奸?机关算尽三尺土!

细思极恐,就是和坤的贪污,很可能就是乾隆的旨意。因为乾隆好大喜功,又喜欢游山玩水。国库的钱,即使贵如帝王,肯定也没有自家小金库的方便。和坤又八面玲珑,所以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在这首诗中,诗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任何投机取巧,都会是“机关算尽三尺土”。

由此想到了苏子(东坡)的名句:”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子被世人敬称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每读苏子之诗,不觉神驰,也颇受教益;每读许峰老师的诗,也是启人心智,如沐春风!

五、笃信云霞染花蕊  暖风依旧伴春光


许院人.png 

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即将创刊


革命家欧初先生曾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光辉灿烂,我们有责任保留好它、爱护它、弘扬它。”欧初在领导岗位时,虽然工作繁忙,但仍然关注文化艺术事业。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经常为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美术馆筹集名家书画。他倡建广州图书馆、广州市文德路文化街,推动重修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重建春睡画院等,造福一方,为人称道至今。

2008年,欧初将多年收藏的495件艺术品捐给广州艺术博物院。此外,他还将自己收藏几十年的94件明清名家书画精品公开拍卖,并用拍卖所得的3800多万元成立“欧初文化教育基金会”,基金会基金全部用来做慈善。这个基金会已连续数年资助近20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5000元。

“俯仰人生八十年,为民劳逸到华颠。丹心不贰惟兴国,跬步临深自凛渊。热血虽曾捐点滴,庸工犹感失雕镌。抚膺每觉心还热,不为老龄卸仔肩。”这是欧初80岁高龄时所作《八十回眸》诗中的一首,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的初心。

笔者从事许峰老师的诗歌诗学研究和承担着许峰诗歌研究院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故而常以欧初先生的事迹激励自己。尽管手中没有财富,但有一颗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所以会尽己所能,不遗余力,传播和推广许门文化,不会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今天是许峰老师的生日,借此机会,向老师表达崇高的敬意,并祝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下一章节,我们再讲。

许峰照片3.png 

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诗集《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诗论《许峰诗论》七本书。

 邹中海图片.png 

作者简介:邹中海,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广东作家联盟编委会主编,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院长。央视诗歌《致敬钟南山》的抒写者。有多篇、首诗文获奖、馆藏、选进教辅和翻译为英、日、韩等文字。(组稿:洪新爱 王光兴)

 

                                                                                               值班总编辑: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