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鸢都诗社】沂山弥水间的艺术回响——陈强文学艺术侧记
陈强,1967 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的沂蒙腹地,沂山层峦叠嶂之下,弥水潺潺涛声之滨。这片被《沂蒙山小调》浸润的土地,以其沟壑纵横的地貌与世代相传的农耕文明,为他的文学基因埋下了深植乡土的种子。作为喝着山泉水、听着老故事长大的沂蒙儿女,他童年记忆里的石碾石磨、村里的老槐树、晒麦场、家乡的父老乡亲、光着屁股在泥河摸鱼戏水的小伙伴,后来都化作了笔下最鲜活的文学意象。
对文学的执念自少年时代便已生根。初中时就喜欢抄录唐诗宋词,就读于师范学校时更是如鱼得水,他是图书馆和文学老师办公室里的常客。那些不眠的夜晚,那些为一字一句反复推敲的晨昏,构成了他创作生涯最初的年轮。1985 年,他和一批热爱文学的临朐师范学生发起,自发组织了文学社团—原野文学社,并创办了文学期刊《原野》,原野文学社以培养校园文学人才为目标,他们通过创作和交流,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文学氛围。曾在全国、省、市级报刊发表多篇作品,成为当时临朐师范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陈强作为主要成员之一,撰写了《临朐师范原野文学社成立前后》一文,详细记录了社团的创立过程及早期活动。《原野》期刊共出版4 期,成员作品在《山东文学》《潍坊日报》等媒体发表,部分作品还入选全国性文学选本。此外,文学社成员还参与了校园文艺汇演创作,如自编自演的相声《临朐方言》等节目,曾参加全县文艺汇演,受到广泛好评,展现了文学与艺术的融合。
四十余年的笔耕路上,他始终保持着“晨耕暮读” 的习惯,这种 “泥土、生活与墨香共生” 的生活方式,让他的文字自带三分烟火气、七分草木香。
其作品在《山东文学》《散文选刊》等各级报刊累计发表逾800 篇,每一篇都像是从沂蒙山石缝里钻出的草木,带着倔强的生命力。诗文集《倾听乡音》收录了他近二十年的诗文精华,书中既有《黄土地》“铧犁沉重的步履/是我发表在你版面上的深沉诗句/先祖的荒芜坟茔/是我对你考古后的深深思考”的深沉凝重,古朴大气,也有《村姑》中“村姑/是灶膛里静得不出声的火苗/是野兔温温柔柔的鼻息/是掐进男人肉里锋利的指甲/从不让流言摸黑进门” 的诙谐幽默,清纯秀丽。著名诗人苗得雨在《倾听乡音》序中写到:陈强先生的乡土诗写得朴实厚重,清新自然,诗人显然曾长期生活在农村,并深深地爱着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评论家也曾这样评价:“陈强的文字是会呼吸的,它带着沂蒙山区的海拔与湿度,让每个异乡游子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故乡的坐标。”
他的创作始终紧扣“乡音” 二字 —— 既是祖父烟袋锅里冒出的絮语,是集市上小贩的吆喝声,也是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淡去的方言土语。在《明天,我相亲》里,他以细腻的笔触记录现代青年婚姻观念的改变;在《老屋》中,他将拆迁的砖瓦与童年的体温并置书写,字里行间满是对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深沉思考。这种扎根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书写,让他的作品不仅成为乡土记忆的存档,更成为解读中国乡村变迁的文学样本。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陈强,依然保持着每天创作的习惯。他说:“沂山的石头会说话,弥水的浪花会写诗,我不过是个忠实的记录者。” 这份对故土的赤诚,让他的文字始终保持着滚烫的温度,在当代乡土文学版图上,勾勒出独属于沂蒙山水的精神轮廓。
倾听乡音
亲切的声音
一种打上烙印的语言
似故乡土地上朴实的高粱
在我的心灵上扎根
透过乡音
我看到母亲灯下缝补的身影
缕缕丝线
总牵着游子的思念
黄昏里此起彼伏的唤归声
给乡情涂上生动的色彩
一粒朴实的种子
落在故乡温暖的怀抱里
我听到乡情拔节的声音
倾听乡
音使我的心温暖湿润
一种声音
母亲伫立村头
手搭凉篷北望的姿势
是一种声音
我听到了母亲
歪斜的小屋上
鞭似的炊烟
飘几缕淡淡的愁绪
您在呼唤山上牧牛的儿子
儿子是一大早揣着饥饿上山的啊
黄昏风吹您的皓皓白发
成一面飘扬母爱的旗帜
乡土路上
您镰刀似的小脚
作爱的延伸
我听到了母亲
记得小时候
最爱看浑浊的河流
从父亲沉默的胸脯上滚下
儿子知道
黄土地上诞生的人
无论走到哪里
都是黄土地的儿子
母亲儿子想羞涩地告诉您
三十岁的身躯
真想在小时溢满母爱的澡盆里
再接受一次洗礼
母亲伫立村头
手搭凉篷的姿势
是一种声音
黄土地
再也背负不起这么多沉重的目光
再也无法挣脱出苍白的记忆
黄土地
你这雕塑了东方父母的黄土地
倾注过父辈精血的黄土
地我是你的儿子啊
当生命的阳光再次把我读成你的颜色
我便拥有了你
铧犁沉重的步履
是我发表在你版面上的深沉诗句
先祖的荒芜坟茔
是我对你考古后的深深思考
以一种虔诚跪拜在你脚下
血里躁动的是悸痛和图腾
当秋之声在你额顶辉煌地响
起便是我最富有的时刻
乡愁
乡愁是堆新土筑起的坟茔
父亲睡在里边
我的叫眼泪泡得生疼的歌儿
在坟顶抽出了第一丝绿意
乡愁是年迈的母亲夜里纺线的“嗡嗡”声
浑浊的眼里闪着如豆的灯光
弟弟还读不懂地里的活
连人带车一个跟头翻进沟里
乡愁是游子夜不成寐的苦思
床前月多少次
成为梦中回归驾驭的白驹
春天不是快爬上黄桷树的树梢了吗
妈妈春天里的乡愁不再是苦的了吗
面对土地
有一种感情最古老
有一种方式最无法表达
面对土地
你打开这部线装的古老史册
扉页是先祖弯腰牛耕的足印
木制的铧犁躲在某一页里哭泣
五千年的历史在你手指间轻轻滑过
你无法找到自己的足迹
循着那支《锄禾日当午》歌谣
你感到的是土地那份沉重
无数个秋日曾使你像土地样辉煌
可你知道收获总是走在悸痛之后
你曾试图一千次逃离于那片黄土
命运却将你一千次捉弄
浪迹天涯的游子啊
疲惫的心灵永远驻足这块土地吧
因为它最终会成为你的怀抱
冬,在农家
冬,在农家
是大爹猎来的肥墩墩的獾子
是翻滚着獾肉香味的火锅
是瘸子二叔腰里掖着的二锅头
是唠到鸡打鸣的话茬子
冬,在农家
是铺着狗皮褥子的火炕
是媳妇拾掇好碗筷哄孩子睡觉
白眼剜着风尘归来的丈夫骂声“狠心贼”
骂得丈夫心花怒放的夜晚
冬,在农家
是大闺女小媳妇纳着鞋底
互探“敌情”的夜晚
是妹子脸上火烧火燎的红晕
是小伙子骑车带着姑娘翻进沟底
姑娘骂声“瞎眼的”
骂得两人扑哧笑了的雪景
村姑
村姑
是憨实人家的女子
有暗香盈袖
常使整个村庄浮动
村姑
是整天嘻嘻哈哈清脆的笑声
是田间地头扬穗的高粱花
是西窗映月的红烛
是灶膛里静得不出声的火苗
是野兔温温柔柔的鼻息
是掐进男人肉里锋利的指甲
从不让流言摸黑进门
村姑
是门前串串红红的辣椒
使进城的庄稼人
沿着点点盏盏故乡灯
认识回家
(路野 报道)
责任编辑:张兆伟
值班总编: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