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磨坪幽梦香龙韵,伴师同游岁月情

编辑:谭强 发布时间:2025/07/18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2025年7月14日清晨,约莫五点多我便从睡梦中醒来。此时,云上磨坪那清冷的月辉正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给大地披上一层霞光万道的绚丽彩衣。

我伫立在酒店的走廊上,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田野里玉米那若有若无的香气,似灵动的精灵,悠悠地向我飘来。一如往昔,我缓缓举起双臂,以太极的舒缓姿态,迎接新一天生命的绽放。在我心中,生命宛如绿意盎然、花果飘香的少男少女,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与希望,是他们托举着我们一路走来的征程。

与我同行的是秭归一中退休教师向清德老师。他虽已至耄耋之年,却依旧笔耕不辍。他以文字为舟,以抖音为帆,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向人们娓娓道来秭归县各大乡镇过往的历史和故事,每一篇都鲜活地展现出当地的人物和风景。然而,唯有磨坪乡,他尚未着墨书写。此次我们前来,便是为了帮他了却这一心愿。

我与向老师在磨坪乡共度了两天两夜,他虽年长我十五六岁,但精神矍铄,丝毫不输年轻人。他教过的许多学生都已陆续退休。我与他相识,源于师范时期的同学胡兆清。胡兆清文笔清新脱俗,有着朱自清般的风格,师范毕业签名留言时,大家都称他为“朱自清第二”。而他能有如此才情,背后离不开恩师向清德老师的悉心教导。

向老师与我同城而居。他在撰写《隔壁有个水田坝》时,提及了我的恩师寇志忠,也提到了我。这让我这个小知识分子,仿佛为自己的“破布长衫”添上了几分颜色。老同学戏称我为孔乙己,我倒也觉得这仿佛让我与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有了一丝关联,沾了些许文化的脉气。

向老师粉丝遍布全国各地,他出版了散文集《峡江记忆》,这是他近期的著作,早年还有一本《空地闲草》。向老师1953年出生,今年正值他的本命年。民间有“73、84,阎王不接自己去”的说法,但向老师对生死看得极为坦然,不因这一忌讳而有情绪波动。他常说:“我已经很满足了,该享受的都享受了。我一个普通老百姓,只念了小学和初中共七年书,却能走上秭归一中的讲台,还荣获了秭归一中特级教师的称号,这简直是给祖宗烧高香了。”

当我提及我们还会再来时,他却平静地说:“这恐怕是最后一次了……”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连忙安慰道:“不,不会的。您身体硬朗得很,山上那些和您年纪相仿的老农,还养着几十只羊和十几头牛呢。难道劳心之人还不如劳力之人吗?哈哈哈。”

小餐馆的老板娘夸赞向老师,说他只比自己大两三岁,加起来也就六十一二岁。我笑着打趣:“我们之间的年龄差距,此刻可以忽略不计了。就如那老庄所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非实非虚。好似一颗神珠,露堂堂,光赫赫,混俗凝然不染。居众人之中,不为尘世法则所拘;知晓常道而用之,巍巍荡荡,又有何虚无不可至呢。这正是老庄的终极理想。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们都有望活到100岁以上。”

用过早餐后,我们驾车返回茅坪。路过磨坪大桥时,我们临时改变计划,决定不去野三观,转而前往香龙山。向老师欣然应允。在香龙村委会的公路上,我们遇到一位老乡,向他打听路径和路况,还询问到一位老熟人梅永波。老乡热心地拨通了梅书记的电话,得知梅书记去了磨坪,这真是好事多磨,与他暂未相遇。电话那头的梅书记让我们稍等,他马上回来。

香龙山位于长阳、巴东、秭归三县交界之处,站在山顶,仿佛能听闻三界的鸡鸣声。这里相传是道教的发祥地,据说有从四川茅山而来的师兄妹两位道士,遵照师父遗嘱,将师父的尸骨埋葬于此。解放前,山上还建有寺庙道观,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有个叫梅小达的地主子女,因出身问题妻离子散。绝望中他上山许愿,随后出门打工挣钱,期望破镜重圆。第一年他便挣了十万,回来还愿并出资修了上山的路。此后,他的收入逐年递增,许愿还愿的故事越传越远,香客和游客也越来越多,香火日益旺盛。如今当地政府也在积极集资筹款修路,打算将此地打造成文化旅游胜地,让当地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远远望去,香龙山山头披红挂彩,十分壮观。那些绸缎是外地大老板捐资购买的。我和向老师虽是游客,且都是马克思主义者,不信鬼神,但此次前来主要是进行传统文化考查。当然,祈福保平安的仪式,我们也入乡随俗地做了。香龙山地势险峻,龙头左右皆是悬崖峭壁,向下望去,令人触目惊心。幸好周围有钢钉、钢丝和绸缎防护。传说多年前曾有小孩不慎滚落悬崖,当地百姓还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有国民党飞行员在此坠落,解放战争时国民党残余勾结当地土匪恶霸,盘踞山林负隅顽抗,致使许多解放军战士伤亡。不过这些故事难以考证,若真有其事,县志或许会有记载。伪政府刚解放时迁至磨坪乡,磨坪乡中学操场上的那两棵歪脖子榆杨树,便是那时栽种的。

下山后,我们前往梅书记住处,恰好他已归来。老两口热情好客,执意留我们吃午饭,盛情难却,我们便留了下来。席间,向老师和梅书记相谈甚欢,他们是故交。我偶尔也插上几句话,附庸风雅地写了一首名为《香龙山,朝圣之旅》的小诗:“我可以破碎,但我不能枯萎,我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崩塌与重建。你满腹城府,压我一头,我便心无城府将你一军,这么多年了,该反省的是我的见识与眼光,而不是我的善良与真诚。”(作者:姜从舜)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