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谭文革散文︱三读《曹刿论战》
谭文革
清代文学家张潮的《幽梦影》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段话很富哲理,揭示了读书与人生阅历的关系,若阅历浅,则对书的理解亦浅;若阅历深,则对书的理解亦深。
《曹刿论战》是先秦时期左丘明的一篇短文,虽字数不多,但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中国九年义务制教育语文中的一篇必读课文。已过天命,年近花甲了,我对《曹刿论战》先后认真读了三次:第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我正读初中,我读懂了其基本意思,并流利背诵了全文;第二次是十年前,我再读此文时联系自己所从事的审判工作,我悟到了曹刿的法制思想;第三次是近来,我又品读了此文,仿佛“如台上玩月”,从其每一句话,我都能联系当今现实做深入思考,并有所得。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正当国家危难之时,曹刿请求进见鲁庄公,以献计献策。虽然那时齐国强大,鲁国较弱,但鲁庄公敢于迎战、毫不退缩,确实是好样的,该赞美。因为迎战可能保住国家和人民,若不战则肯定国破家亡。对曹刿也该赞美,他很有家国情怀,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甘冒巨大风险。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虽是鲁国大夫、军事家,但当时住在乡下并不出名,其乡邻建议他不要进见和参与,但曹刿心系国家和苍生,决意进宫进见鲁庄公。让人意外的是,鲁庄公竟然召见了曹刿。从这里可看出,鲁国的老百姓大多是麻木的,这很危险,若人人都不间焉,对国家大事都不关心、不参与,那肯定会亡国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旦国家有难,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曹刿爱国主战,态度坚决,决不投降;鲁庄公不受身边“肉食者”蒙蔽,广开言路,广集民智,从谏如流,亲自接见并听取曹刿的计谋。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从今天的角度看,鲁庄公讲的第一条就是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问题,第二条就是社会诚信问题,第三点就是司法公正问题。曹刿把司法公正摆到了至上的高度,认为司法公正最能服民心,最能鼓舞军民士气,大家勇上战场、拼死杀敌,最终必打齐师。
我作为一名老法官,对曹刿的法制思想、司法观点当然非常乐于接受,但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深入分析,我认为鲁庄公所讲三条的重要性的排位必须调整,即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因素是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制度,这是最重要的。若分配公平,则得民心;若得民心,则可得天下;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二因素是社会诚信,若社会没有了诚信,人人相骗相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尔虞我诈,那国难来临时谁愿意为国家舍身忘死、英勇献身呢?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三因素是司法公正。为何司法公正排在社会诚信之后呢?因为若社会诚信丢失,人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那么仅靠在政权结构中地位卑微的法院绝对守不住司法公正这一底线,强大的利益集团、垄断势力、显赫权贵会不断地践踏法律底线、不断损害底层百姓利益。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辅佐鲁庄公以少胜多,打赢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后来成语“一鼓作气”亦出于此。我敢肯定,曹刿的妻儿都在鲁国,并未在齐国做官或享受奢靡生活,否则曹刿不会主动“请见”和“战则请从”,鲁庄公也不会信任曹刿并“与之乘”,由曹刿现场指挥作战。这确实让人深思,当今“庙堂”应予借鉴和重视。凡有家属子女在丑国、倭国或西方定居或非公派工作的,一律不得提拔为正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更不能进入中央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中央军委或顶层智囊团,因为“裸官”绝不可靠,事实证明“裸官”的心绝不是“中国心”。
历史周期率告诉我们:“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与《曹刿论战》都出自左丘明的《左传》,都是鲁庄公年代的。历史上被灭亡朝代的末期都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其不公,贫富极其悬殊,从而导致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二是社会诚信严重缺失,人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三是朝廷及地方官僚严重腐败,官场黑暗,欺压民众,老百姓告状无门,有冤无处伸。对这三种情况,《曹刿论战》中都讲到了。当然,封建社会里地方的司法和行政是合一的,即知县、知府、巡抚既是地方最高行政官员,也是地方最高司法裁判者。
宋代周敦颐云:“文所以载道。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我作此文亦有以文载道之意,建议华夏有识之士、有家国情怀之人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应该向曹刿学习,多发声、敢担当,主动“请见”和“战则请从”,而不能过于相信庙堂上的“肉食者”尤其是家属子女已移民丑国或倭国的“裸官”们;同时也建议“鲁庄公”多做微服私访,多察民情,多听民意,多解民忧,多接见民间的“曹刿们”,并多听听他们意见。(2025年8月2日写于弈茗书屋)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