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梅林与竹林的神奇传说
广东 吴妍俊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沙堆镇的那伏村与独联村,接壤相邻,却各自蕴藏着一方灵秀。晨雾缭绕时,暮色四合际,一个如诗如画的传说在乡风中流转——这不只是风水的玄妙,更是岁月为艺术写下的绵长注脚。
民国年间的某日,堪舆师梁剑青踏露行至那伏村山畔。晨光中,见一片梅园静立,枝影横斜,暗香浮动。他驻足凝神良久,仿佛聆听到未来的画音:“此间梅魂已具,他日必出画梅的高人。”
随后他转入独联村,南门里的一湾竹林正随风轻吟,绿浪千叠,清影婆娑。他抚竹轻叹:“虚心中有劲节,此地当有画竹之杰。”
预言如种子落入沃土,由两村村民口耳相传,代代守望,静候花开。那伏村三面环山,形如一把沉稳的太师椅,村落安坐其中,气势恢宏。村左右各有山溪长流,左为大坑水,右为坑尾水,终年不息汇入村前大河。两侧大岭山与烟墩山如扶手拱卫,后山层峦叠嶂,月山伴七星,构成“七星伴月”之象,风水上可谓藏风聚气,历来被视为育才之地。
1913年,村民于村东筑起千米长堤,植梅种松数千,松树立骨,梅花生魂,既护佑家园,也滋养心性。每至寒冬,梅开如雪似霞,暗香浮动,宛如为未来的画家铺就一生的梦境。
高卫中——岁月不负期待,梅园终于等来它的知音高卫中。1953年,他生于那伏村,自幼与梅相伴。童年在梅树下嬉戏,看虬枝铁骨傲对寒霜,品暗香疏影静报春来。梅花,不仅绽放在他稚嫩的画纸上,更深深烙印于他幼小的心田。漫片梅花成为他童年最灿烂的记忆,也是他艺术之路最初的无言启蒙。
即便求学之路艰辛,他始终画笔不辍。上世纪70年代,他在红旗农场工作之余坚持学习,1978年考入斗门师范学校,人生由此转折。师范毕业后他任教中学,课余仍潜心习画。为精进技艺,1986年他考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珠海分校,幸得国画大师石果亲授,系统研习笔墨之道。
他擅画梅兰竹菊,笔法豪放而意境深远。其《梅花系列》《松柏系列》等作品屡获大奖,如1994年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二等奖,1998年韩国世界美术大展获奖并被收藏。他还参与国内外展览,作品入编《中国美术全集》,著有《高卫中论画》等。 他自号“梅佛”,笔下梅树虬劲如龙,花瓣却温柔如诗;他画的不仅是花,更是逆风迎雪的勇气。高卫中惜于疫情期间辞世,年仅六十余岁。然其艺术生命如梅,虽暂谢而香如故,在人间岁岁留芳。
与此同时,沙堆镇另一村落独联村,立村六百余载,侨乡文脉深厚。村中古榕苍苍,竹林幽幽,黑美山公园与仙娘庙公园点缀其间,历史建筑掩映其中。梁剑青大师昔日所见的竹林,如今已见证另一段艺术传奇的绽放。
黄华欢——出生于独联村南门里的黄华欢自幼聪颖,酷爱书画。他的童年,在那片清幽竹荫下编织。他常静听竹叶沙沙,如闻天地私语,凝看新笋破土,感受生命萌动,再仰望竹节挺拔,直指青天。竹林成了他艺术道路上最初的启蒙课堂。因家中四周翠竹怀抱,被师范同窗笑称其为“竹林子”。而这看似随意的昵称,却仿佛是命运的暗示。他将这份与竹的缘分,化作对书画不渝的坚守。
后来,他有幸承蒙被誉为“再世郑板桥”的画家徐千里先生厚爱,成为其入室弟子,专攻花鸟,尤以墨竹见长。他画竹,不仅画其形,更传其神——新篁破土时的生机,老竹经霜后的苍翠,枝叶间鸟雀的轻啼……笔墨间,竹子化作君子,成为文人风骨在当代画坛的空谷回响。
近年来,黄华欢作品屡在澳门、珠海及全国性展览中亮相,广受赞誉。2024年,其作品在“容可权杯·大湾区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中参展八幅,六幅成功拍卖;同年11月,“华欢杯·粤港澳大湾区书画名家精品展”集中展示其艺术成就。现今,作品被众多的艺术机构珍藏,如2025年5月,作品《不可居无竹》被佛山市档案馆永久珍藏。
黄华欢以画竹诠释虚心坚韧、蓬勃向上的精神,其艺术之路正是对竹文化的当代生动延续。独联村的竹林,因而被视为镇村之宝,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味艺术与自然的交融。
如今,梅园虽已随光阴流逝而不在,竹林却依旧长青。两位画家的故事,亦如梁剑青大师预言般,化作比风水更深远的文脉根基,比传说更明亮的艺术星辰。梅魂竹韵,不再只是自然的景致,更是一个地方的血脉与呼吸,是时光写给大地最深情的告白。
【本文作者】吴妍俊,女,新会人,笔名碧泉。现为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顾问。在《中国早报》《人民基层在线》《中国农业网》等新闻媒体发布作品数十篇。(组稿:晓星 放飞)
值班总编辑: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