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公务员赛事 | 彭祟谷 - 举手摘红日 弯腰捧雾云

编辑:李兴 发布时间:2021/09/02 来源:网易
分享到:


彭崇谷

1954年生,著名诗人,赋作家、书法家、画家。

中华诗词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湖南省诗词协会会长、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湖南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导师。

曾任湖南省衡阳市市长、湖南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省编办党组书记。其诗、词、联、赋及书法、绘画作品先后被国内外40余种报纸,专业书籍杂志刊登。


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呢?湖南人的精神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血性,就是顽强坚韧,湖南人精神的表现形式,有两条线:一条线是以文韬武略、献身疆场、英勇奋斗的行为来表现,另一条线是以留下他们的雄文诗词来表现。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湖南人这种敢于担当、敢于拼搏、敢于“打落牙齿和血吞”的气概,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快经济建设等等方面,湖南人要勇于挺身而出,敢为天下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彭崇谷演讲词


彭崇谷的父母在湘乡潭市镇长城村汤家崙老家的合影

彭崇谷的经历所展现的恰好体现了这种湖南人的精神。1954年彭崇谷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潭市镇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老家位于湘乡褒忠山山脉腹地的一座山顶上,从祖辈开始,彭家就是这个山顶唯一的住户。全家人的口粮都靠着离家6公里外的一亩多田,每天清晨年纪小小的彭崇谷都需要去放牧、挑肥、拾柴火,做完这些才安心去上学。放学回来也不能休息,必须看牛羊、打猪草、捡柴火。但崎岖的山路并不能阻挡彭崇谷走出大山的志向。


书法作品:不忘初心
得益于父亲彭应田的支持,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没有让他分担太多农务,而是全心全意支持他上学,父亲清晰地认识到只有读书才是改变孩子命运、走出穷山村的唯一途径,他相信知识能引导孩子探寻山外的世界,“只要你进步,父母愿意承受一切困难。”父亲对他说的这句话,他铭刻了一辈子。而彭崇谷自小就爱读书,初中前就把四大名著及十余部文学名著阅读完毕。1972年,彭崇谷高中毕业,成了当时全村唯一的高中毕业生,被安排到村里担任民办教师。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才离开山村。1978年春,彭崇谷进入湖南师范大学学习政治理论专业,从大二开始便发表论文,留大学任教两年多一共发表了17篇论文刊登在各类学报、刊物上,这反映出他一直保持着勤奋好学爱思考钻研的学风。


胡耀邦故里廉政书法碑林赋(立于浏阳市胡耀邦故里)

他从政三十余年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学习与思考。自2013年退出领导实职岗位以后,彭崇谷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书法及诗词创作、国学传播上。近年来,已出版《西行诗集》《衡山新语》《南洋诗话》、《楚徒行吟集》四本诗集和《走近大家》书法专辑。还出版了政论集《三江源赋及其历史思考》。全国有长白山、衡山、崀山、莽山、舜皇山、君山、虎形山、阳明山、以及永州市、湘乡市、湘阴县 左宗棠故里、浏阳市胡耀邦故里、湘乡市毛泽东母校东山学校、芷江县抗日受降纪念地等30余处名川大山,风景名胜地均有他的诗、赋、联、题词书法刻石立碑。他撰写的《三江源赋》被编进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他的书法雄浑而刚劲、灵动而神飞,他创作的十二生肖书法形神兼备,已在新闻出版局登记版权,并与他的《湘江赋》一起被中华书局编入《中华文化基础教材》。


十二生肖象形书法之“鼠”

这种书法寓物于字,凝字于物,字物如一,浑然天成。他书写时用笔泼辣,一气呵成,其势如江河洪流,奔腾而下。彭崇谷又为每生肖字赋诗一首,其诗对所描事物惟妙惟肖,物的形神刻画入微,这样每一个生肖字字在物中,物显字内,神蕴字中,出神入化,妙趣横生。这种书法既源于古人,又远超古人,成为书法艺术领域全新绽放的一朵奇葩。


《三江源赋》彭崇谷

彭崇谷先生的《三江源赋》是歌赋中难得的佳作。作赋难,写三江更难。在中国诗歌史中,颂黄河咏长江的作品可谓篇幅浩瀚,不计其数,也有不少传颂千古的名篇名句。这个题材现在要写得好、写得有特点有新意真不容易。而彭崇谷先生的《三江源赋》从祖国的 三条母亲河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头写到三江、从三江再写到祖国,目览5000年,笔收九万里。其家国情怀、浩然正气,读之无不令人心潮澎湃、大气回肠。从立意上,《三江源赋》是《黄河颂》的一种延伸,同时赋予了它更加深刻的内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再次赞颂我们伟大而且崇高的民族精神,奏响民族大团结、勠力同心共襄伟业的时代强音。在“列强亡我之心不死,盗贼残我之图犹存”的今日,彭先生的思考和呼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老爹图之十八

日常生活中,彭崇谷亦和蔼可亲,他的画作可爱不失新意。他创作的老爹百态图充分展现出他那开阔心胸。


对联书法: 百年华诞 万里新装

现在彭崇谷先生更是勤奋倍加、笔耕不辍。他每天四五点起床,不是创作诗、联、赋、便是著书撰文。他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事业。正如他在一首言志诗中所表示的:“秃笔万杆枯墨海,不登佳境誓无回。”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