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散文│汉语是我们唯一的母语
原创:谭 文 革
任何人都只有一位生母,生母是本意上的母亲,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只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母亲的姐妹呢?只能称谓之阿姨;年龄与母亲相当的其他女性呢?也许阿姨都称不上,甚至与己毫无关系。
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前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世上最伟大、无私的,因此子女们长大后知恩感恩,以图报答。
任何出生于自己祖国的人都有一种母语,这种母语就是母亲、兄弟姐妹、邻里乡亲及国人平时习惯使用的语言。很显然,对于华夏大地上95%的人来说,汉语是他们的母语,也是他们唯一的母语。
我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场上走过来的人。我那时是理科生,理科要考七门功课,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生物的分值是70分,其余的都是100分。
这是很不合理的,语文即,母语,英语是外国人的母语,当然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既然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怎能将英语与语文一视同仁并在高考场上等量齐观呢?
这不是考生的问题,而是高考指挥棒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中国的高考指挥棒出了问题并是大问题。问题严重性在于,让广大考生分不清母语与外语,感觉不出母语的重要性,既而分不清母亲与阿姨,导致亲疏不分,不懂得感恩。
有人说我是当年高考的得利者,确切地说,我是当年高考的受害者。高中三年,我都是班上的物理代表,物理成绩好,如果不考那英语或英语分值相对低,我也许能考一所较好的理工科大学,毕业后从事科研,也许有一定成就。
我不说自己,就说绝大多数的人,初中两年、高中三年中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然而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英语有多大用处呢?可谓屁用都没有,只是白白浪费了学子们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而已。
更令人气愤的是,多年前的高考改革中,某些心怀鬼胎的高考改革者将英语再次拔高,与语文、数学一道升为150的分值,把政治、物理等远远甩在身后。语文是我们唯一的母语,高考分值定为150甚至200分都是对的,但英语是外国人的母语,怎能与语文等同呢?
当前高考制度的设计中,听说高三时英语可以先后考两次,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这是切头切尾的诡计,因有两次考试机会,考生要强化复习两次,这样反而增加了考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减少了用在语文、数学等其它功课的时间。
因高考指挥棒的错误,让全国英语培训的产生链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做大做强”。许多家长过于望子成龙,走入极端,让孩子从幼儿阶段甚至一出生就开始学英语。有些家长走火入魔,从一开始就请外教以一对一的方式学英语,因外教大多信基督教,挟带西方思想,于是许多中国小孩从小就被洗脑了。
若孩子从小就学习基督教,了解所谓的虚假的民主、自由,那么长大后自然信那些东西。若中国的未来一代甚至包括许多精英都信基督教,都崇尚西方的民主、自由,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能继续向前发展吗?中国共产党能继续牢固地掌握执政权吗?细思极恐。
前几年全国热议高考改革,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声音是,高考的英语分值应大幅度降下来,从150降至100甚至80、70或50分,而将语文的分值从150提高到200分。我觉得很有道理,因而写了《母亲、阿姨与语文、外语》一文,并公正发表了。
可是激荡之后情况依旧。现在的高考中,语文、数学、英语仍是三门主科,分值都是150分。母亲比阿姨重要多了,为何仍强将阿姨与母亲同等视之呢?母语比外语重要多了,为何仍强将英语与语文同样拔高呢?
只有两种解释:一是主导高考改革的人是否真正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呢?是否有卖国之嫌呢?二是也许当前中国的英语产业太强大了,强大到可以左右国家的高考改革。
高考的改革虽然很难,但难也得推进。高考改革不能避重就轻,不能搞花架子,也不能复杂化。大道至简,我们只要把握一条,将高考中的英语分值大幅度降下来,降为语文的一半或以下,甚至以后不考英语,这样的改革符合中国实际,也有利于民族未来 。
(2020年6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