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我的母亲

编辑:李兴 发布时间:2022/05/09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我的母亲年事已高,身体不太硬朗。这些年,每逢周末回家看望她老人家便成了我的习惯。到了2019年,母亲身体已每况愈下,年轻时落下的劳伤加上满身的病痛,折磨得她身体佝偻蜷缩,瘦骨嶙峋。今天回家,母亲已一周没起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痛得她吃不下、睡不着,一周不见,母亲陡然苍老了许多,暗自悲伤之余,一个念头不时闪现在我脑海:母亲尽管挺过生命中的一道道“坎”,但这次可能真的时日无多,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了。伤心落寞之际,顿感人生苦短,生活不易。

6a41de1cf93b667396505ba1cd4f017.jpg

母亲看到我们回家,精神仿佛比先前好了许多,她慢慢从床上爬起来,小坐一会儿之后,尝试着下床,由于身体太虚弱,母亲已难以自主站立行走,我和妻子搀扶着将她老人家扶上轮椅,推她在屋外的廊檐下晒晒冬日的暖阳,知道她一周没有吃什么东西,妻子剥了几瓣新鲜的脐橙送到她嘴里,母亲也没有拒绝,连着吃了几口。这时嫂子也亲手做了一碗银耳汤端到母亲面前,或许是饿了的缘故,母亲不多时就吃完了。不知何时,大姐、二姐也先后回娘家了,趁着天晴,帮助晒晒被子、做做家务,闲暇之余,陪母亲话话家常。陪伴亲人的时光总觉短暂,因为晚上要参加一个会议,我与亲人们一一道别之后,匆匆赶回了县城。

忙完一天的琐事,遂洗澡就寝,可今晚怎么也睡不着,母亲的身影总浮现在眼前。回顾老母的一生,让我思绪翻涌,感慨万千。

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母亲今年83岁,一生养育了七个子女,恰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体制,农业生产都是大集体,经济效益低下,老百姓大都很苦、很穷。我们家也不例外,父母从年头忙到年尾,基本上天天出工,很多时候还要“白+黑”,但年年都“超支”。我们几个子女慢慢长大后,便开始给家里挣“工分”,特别是每年“双抢”,我与哥和几个姐姐天天随父母早出晚归,割谷、插秧,总之,除了挑担,几乎大人干的所有活我们都干,且样样都不比别人差,插秧量“丈数”我们家最长,生产队长给队员奖包子我们家最多。在那个全民都“超支”的年代,父母带领我们几个子女辛苦劳作,总算没有让我们挨饿。为了贴补粮食不足,每到红薯、灰萝卜上市的季节,父母总会在忙完生产队工日之后,徒步到近30公里之外的外婆家挑一些红薯或灰萝卜回来,满满一担上百斤、来回差不多60公里,这样持续了多年,直到家里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后,父母才停止了这种超负荷的“搬运”,也就是从那时起,母亲落下了不少的劳伤。

母亲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记得从懂事时起,母亲就经常对我们唠叨:吃不穷,使不穷,派算不好一世穷。尽管那时条件艰苦,但母亲总把我们安排得井井有条。除了大姐和二姐外,其余五个子女都上了层次不等的学校。由于是计划体制,那时家里基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但母亲想尽办法,获取家庭收入,基本保证了正常的开支。一是创办家庭副业。多方联系岩桥村的鞭炮老板,让我们几个小些的子女给他们加工鞭炮“筒子”,一年下来也能获得不少的收入,以缓解燃眉之急。二是发展蔬菜种植。母亲在我家门前100米左右的地里开垦了一片菜园,通过精心打理,菜园长势喜人,每到蔬菜上市季节,父母总会采摘一些时令菜蔬上街销售。记得有一年辣椒丰收,父亲挑了满满一箩筐辣椒徒步到合口去卖,当时辣椒7分钱一斤,回来后父亲把几元钱的辣椒款交给母亲时,一家人喜笑颜开的样子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三是体味“忆苦思甜”。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这个名词,我更是吃过那种“忆苦思甜”的粥,不过时至今日,已记不清那种粥的味道了。除此之外,母亲还会时不时做一些“红薯饭”“灰萝卜饭”“南瓜饭”“苦菜饭”调节着给我们吃,虽然味道不是很好,但那种特有的清香令我终生难忘。就这样,母亲一边通过勤俭节约,一边通过创办副业增收,一家人的日子也过得有模有样,令人羡慕。

母亲是一个善于结交的人。我们家是因修建官亭水库而移民到现居地的,起初与邻里人并不太熟悉,但母亲总会利用她的伶牙俐齿与这个结亲戚,与那个交朋友,同队里人的关系处理得较为融洽,队里的人都亲昵地称她为“外交部长”。其实母亲的这个外号也不是凭空得来的,除了善于结交之外,母亲总爱接济一些较为困难的人,有时给他们一些生活必需品,有什么好吃的,也不忘同邻里共同分享。每到夏季乘凉时节,母亲总会在天黑之前把门前屋场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撒些冷水降温,摆上一排的靠背椅子,以便队里人农忙之余到屋场闲话家常,偶尔还会炒些蚕豆、瓜子之类的小吃让他们品尝,此情此景,也别有一番风味。当然,别人偶尔也有同母亲争吵的时候,但母亲从不恃强凌弱,仗势欺人,而是不卑不亢,以理服人。经过多年的相处,队里人都服她。

母亲是一个爱子(女)如命的人。冬去春来,寒来暑往,无论是在起早贪黑的农忙季节,还是在病魔缠身的难熬日子里,她时刻不忘念叨7个子女的冷暖安危。她似乎长有“千里眼”“顺风耳”,7个子女有任何风吹草动,她总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记得从懂事时起,就经常听母亲念叨“二姐生孩子不怎么顺利,身体不知吃不吃的消”,“三姐超生不知被乡计生办罚了多少款,什么时候才能翻身哦”等等。时至今日,她依然喋喋不休:听说你哥昨晚又打了一夜的牌,不知输了还是赢了,他怎么输得起啊。总之,只要时光允许,她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牵挂。7个子女中,数我的身体最差,因此母亲也最疼爱我,记得3、4岁时,我因肠道粘连,吃什么呕什么,母亲为此操碎了心,到处求医问药,但都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不得不送我到当时的官亭战备医院做手术。至今我还依稀记得,术后出院,母亲用箩筐将我挑回家的情景,记得在路边玩耍的同龄孩童看到我时的那种羡慕的眼神,记得当时的我幸福感满满。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母亲对7个子女的关爱总是无微不至。母亲会做一手布鞋活,不管工作多辛苦,她总会利用闲暇时间给每个子女做一双布鞋,母亲做的布鞋不仅漂亮,而且穿上去是那么的合脚、暖心。尽管那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但每到春节临近,母亲一定会接几个裁缝到家里,给每个子女量身定制一套全新的服装,以便我们春节走亲访友时穿,那时只要我们一家人外出走亲访友,总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时光飞逝,7个子女慢慢长大成人,也先后有了各自的家,继而也有了各家的事。除了逢年过节之外,母亲与7个子女相聚的时间逐渐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身体上的伤病之外,思念也成了母亲的一块心病。她总希望子女们隔三差五地回去看看,一起吃一餐饭,拉拉家常,这样她就精神倍增,心情也会好很多。每次回家吃完饭,母亲尽管嘴里不停地念叨“你们早点回去,不然天黑了路不好走”之类的话语,但我知道她内心里总有一万个不舍。如果子女们一段时间没有回去,她就会有一种失落、孤独感,心情怎么也好不起来。记得去年五一,我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因为要处理事故所以一个月没有回家,敏感的母亲感觉到异常,不时询问其他几个子女,“宜成是不是生病了”?“他这么长时间没回家肯定出了什么事”,甚至猜测我“是不是在单位犯了什么错”?等等,直到我回家说没什么之后,她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4e3663d7b869608c9826b59865c8f9e.jpg

天马行空,思绪翻飞,往日情景,历历在目。不知不觉天已泛白,原来一夜无眠。男儿有泪从不轻弹的我,竟然两眼挂满泪花。新的一天来临,赶快起床,就让无尽的思绪化作一句话:母亲,我爱您!愿您健康长寿,来生我们还做一家人!

                                                                                       作者:林宜成 写于2019年12月7日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