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娄商之道:从连道古县到世界舞台的精神长征
娄商之道:从连道古县到世界舞台的精神长征
文:龙涌波

有幸受邀参加第七届全球娄商大会,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商界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溯源与洗礼。在这场汇聚了娄底半壁江山企业家的盛事中,我有幸与校友王鲁湘教授、三一重工董事毛中吾会长、康巴赫创始人周和平等前辈交流,近距离领略北大才子曾超群书记的睿智视野。短短两日,让我真正读懂了“娄商”二字的千钧重量——它不仅代表一个商业群体,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精神信仰、一种深植历史而照亮未来的希望之光。
一、娄商精神:十六字箴言铸就湘中脊梁
“经世致用、崇德尚义、敢为人先、善作善成”——这十六字精神,是当代娄商对千年文脉的深刻回应,是流淌在湘中人血脉中的商业密码。
他们低调务实、不尚空谈,如“闷声发大财”的潜行者。三一重工从涟源茅塘的焊接材料厂起步,三十年如一日深耕装备制造,终成全球混凝土机械领军者,正是“致用”精神的最佳注脚。
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在群山环绕的贫瘠土地上开凿出生机。从煤锑矿场的小作坊起步,娄商用“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硬劲,在荆棘中踏出康庄大道。
他们关注现实、善抓机遇,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从资源型产业到智能制造,再到如今“材料谷”的宏伟蓝图,娄商总能精准把握市场律动。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湖南9家上榜企业中有5家来自娄底,其中涟源就贡献三一重工和五江集团,这份成绩单正是娄商敏锐嗅觉的有力证明。
更重要的是他们深植于心的产业报国情怀。三一、五江、雷曼光电、长步道等企业所深耕的装备制造与基础工业,撑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这份“经营世事、贡献社会”的追求,正是“经世致用”在新时代的崇高实践。

二、千年源流:从连道古县到湘军文化的薪火相传
娄商精神的形成,是一部跨越两千年的史诗。这段壮阔历史始于连道古县,在湘军文化与梅山文化的双重滋养中茁壮成长。
聆听王鲁湘教授现场演讲,我方知公元前202年西汉在涟源龙山脚下设立的连道县,竟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因商业需求而设立的县治。这个因锑矿而兴、因商贸而盛的古老县城,成为娄底商业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连道”之名,源自连接湘中与西南的商道,涟水古称“连水”,见证了这条千年商脉的勃勃生机。
连道县的设立,标志着这片土地的商业基因首次获得官方认证。当地的锑矿资源通过涟水通达四方,形成了最早的矿业经济雏形。这种“因矿而商、因商而兴”的发展模式,深深烙印在娄底人的血脉中,成为娄商文化最深层的精神底码。
近代以来,双峰人曾国藩推动的洋务运动,为娄商群体的崛起注入了决定性力量。
1860年代后,湘军系统接管湖南矿务,将“师夷长技”从理念转化为实践。1875年,湘籍洋务派陈宝箴在冷水江锡矿山引进德制鼓风炉、轧锑机,奏准“官督商办”,诞生了湖南最早的股份制企业雏形——“宝锑局”。这套从安庆内军械所移植的现代化管理体系,让锑业实现了从土法采矿到“机械—化验—出口”的跨越式发展。
湘军裁撤后,大批娄底籍军官带着先进的洋务经验返乡。通过“湘军—汉口宝庆码头—上海洋行”这条黄金通道,娄商获得了融资、海运、保险等全套现代贸易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功—外贸型”商帮模式。
曾国藩将湖湘理学创新发展为“工商可以强国”的务实理念,通过《家书》《日记》在故乡广泛传播,深刻塑造了当代娄商“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
与此同时,梅山文化的“野性”基因,赋予了娄商突破常规的创新勇气。这种文化特质与“经世致用”深度融合,爆发出强大的创造力。涟源百货闯荡四海、新化文印遍布天下、双峰农机深耕世界、冷江物业服务湾区、娄星电力照亮华夏——这些动人故事,正是梅山文化的冒险精神与湘军文化的组织智慧完美融合的生动写照。
三、涟源力量:乡镇企业是企业家培育的摇篮
涟源,这片娄商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以其独特的创业传奇诠释着湘中商业文明的辉煌。
乡镇企业遍地开花
1980年代中期,涟源率先提出“重点发展工业”,出台六大创新政策:农民可办厂、审批权下放、部门不设卡。在“花将军”阳花萼书记的强力推动下,两年间全县涌现近千家乡镇企业,我印象中在市政府对面还有一个乡镇企业局。
至1985年,涟源乡镇企业总收入突破3亿元,跻身湖南五强,成为全省九个“亿元县”之一。“飞箭”牌钢丝钳、“金宝”牌皱纹纸、“皇后”餐巾纸等产品不仅畅销全国,更走向国际舞台,实现了从“山区小县”到“工业强县”的华丽蜕变。
“花将军”与三一的创业佳话
1986年,梁稳根等四位大学生决心辞职创业,却因“体制内人员不得经商”的政策壁垒受阻。阳花萼得知后毅然拍板:“人才留不住,涟源永远穷。让他们干,县委担责!”
他特批停薪留职、提供财政无息借款、三天内办妥全部手续。这个诞生于茅塘的焊接材料厂,后来迁往长沙更名为“三一”,阳花萼因此被三一高层尊称为“最早的天使投资人”。
涟源百货的全国远征
“涟源百货闯市场”是改革开放初期最动人的集体创业史诗。面对山区闭塞、产品滞销的困境,茅塘、杨市等乡镇的推销员将货品装满东风加高栏板车,组成“大篷车队”远征云贵川。
鼎盛时期,全县登记在册的“涟源大篷车”超过600辆,年流动销售额约2亿元。县政府创新推出“绿色通行证”,允许“货郎式”流动经营,银行开设“汽车专项贷款”,首次将“卖全国”写入官方文件。
1991年后,这些流动商贩在昆明大观街、贵阳三桥等地扎根,形成闻名西南的“涟源街”。1993-1997年间,昆明“涟源街”每年向家乡汇回现金1.2-1.5亿元,相当于当时涟源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1998年昆明旧城改造,三十多位大户联合成立“涟源百货商会”,整体迁往长沙红星市场,建成4万平方米的“红星涟源百货城”。高峰时期市场经营户达1200家,其中涟源籍占85%,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涟源籍员工超过8000人。这段传奇历程,完美诠释了娄商“敢闯敢拼、团结协作、善抓机遇”的精神特质。
崇文重商的精神沃土
我们经常聊起1980年代的涟源一中高居全省县级中学前十,教育成就斐然。涟源人既具商业头脑,更重诗书传家,这种“实业根基+教育传承”的独特土壤,为娄商群体的崛起培育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四、大商担当:从“中国首善”到新时代企业家的责任传承
娄商群体的卓越,远不止于市值的攀升与财富的积累,更在于那份深植于血脉、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这份担当,已凝铸为娄商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精神标识。
彭立珊:湘中走出的“中国首善”
涟源籍企业家彭立珊先生,是娄商“崇德尚义”精神的一座不朽丰碑。他所创立的香港余氏慈善基金会,累计捐赠逾62亿元,善泽教育、医疗、扶贫等诸多领域,被誉为“中国首善”。他那句“财富取之于社会,就要用之于社会”的朴素箴言,至今仍在时代上空回响,道出了全体娄商共同的价值追求。
周和平:草根创业与赛场湘情
“20万赢球奖,是周和平给娄底队的一声‘拼得值’。”19年前,他口袋空空从娄底挤上去浙江的绿皮车,车票钱还是借的;19年后,他把同一笔“路费”折成奖金塞进湘超,让足球替自己回趟家。身为“立珊中学”走出的学子,他在娄商大会特别节目里与余彭年基金会副秘书长梅鑫同台,看似偶然,却是娄商精神跨越代际的接力——从捐建课堂到赞助球场,一份乡情换了赛道,却从未掉棒。
1999年,三轮车是他的“首发”;今天,湘超成了他的“主场”。厂房大火烧不灭的韧劲、行业危机磨不垮的锋芒,被他铸成一口“全球蜂窝锅”,也被他折成两份赢球奖金——一份给娄底,一份给益阳,让草皮上的每一次铲射都带火花。在周和平眼里,湘超不是简单赞助,而是一张可以撕成车票的奖金:哨声一响,散在五湖四海的湖南心跳同时检票进站;终场灯亮,游子已把故乡重新踩实一条回家的路。涟源企业家的集体善行
这份深沉的反哺之情,已在涟籍企业家中汇聚成蔚为壮观的集体行动:
雷曼光电董事长李漫铁,连续11年资助涟源一中师生,累计捐赠超500万元;
谢红付教授为母校捐建全部多媒体教室、408台空调及现代化实验室,设立“冰溪奖学金”,累计捐资逾600万元;
润和董事长肖玉军一次性捐资1.2亿元,创办涟源市长郡润和学校;
邬辣妈企业将工厂扎根桥头河,带动近千名乡亲就地就业,并向关工基金会捐赠数百万元,助力寒门学子圆梦;
三一重工作为娄底走出的世界级企业,在故乡投资已超160亿元。三一是世界的三一,更是娄底的三一;涟源,是当之无愧的“工程机械之源”。梁稳根董事长亦在涟源捐建学校,以实业家的格局持续反哺桑梓。
在这些善举的推动下,涟源已成为全省县级层面慈善助学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这已超越了单纯的企业家公益行为,升华为涟源企业家群体践行娄商精神、传递大爱担当的生动典范。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年近九旬的黄抗强老校长,至今仍在为振兴涟源的教育事业奔走呼号,他的身影,正是这片土地上重教传统历久弥新的最佳证明。
从个体善举到群体担当
据不完全统计,由娄商创办的上市企业已突破30家,总市值跨越万亿大关。他们在开创商业传奇的同时,更以各种形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理念,从彭立珊、李漫铁等个体的道德自觉,淬炼升华为一个商帮群体的集体品格,最终凝聚成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娄商担当”。这担当,是写在湘中大地上最深沉的企业家精神。
五、材料谷:娄底智造的时代答卷
“材料谷”建设,是娄底在“双碳”时代的战略抉择,更是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智慧答卷。
转型迫在眉睫
娄底长期面临“一钢独大”的产业格局,2018年钢铁行业贡献全市规上工业利润60%以上,但能耗、排放占比超过55%。与此同时,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三大产业集群对高端材料的渴求日益迫切。
2021年省党代会提出“三高四新”战略,明确支持娄底建设“先进材料产业高地”。国家发改委将“先进钢铁材料”列入鼓励类目录,工信部把娄底纳入首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产业新格局
“材料谷”聚焦“1+X”战略框架,构建三大千亿级主链、两条五百亿级特色链、两条新兴未来链的产业体系。
钢铁新材作为基础链,形成450万吨硅钢基板+300万吨全流程硅钢+195万吨汽车板的强大产能;硅钢延伸链2025年产能跃居全国第四,占据16%市场份额;钛材料全产业链已实现30万吨冷热轧产能投产,2025年签约项目57个、总投资423亿元。
到2025年,“材料谷”营业收入目标突破2000亿元,2026年冲刺3000亿元大关。湖南钛材料产业园于2024年2月开工,2026年投产后年产值达150亿元,2035年目标形成千亿产值的“中部钛谷”。
六、新征程:让娄商精神照亮世界
老乡们,如果你们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请记住:
涟水之所以叫“涟”水,是因为她天生就要激起时代的波澜;
龙山之所以叫“龙”山,是因为她注定要展现腾飞的气势。
这段从连道古县开启的商业文明,历经湘军文化的锤炼、梅山文化的滋养,在乡镇企业的热潮中迸发,在百货闯荡的征途中升华,如今正借“材料谷”建设迈向新的高峰。
“山拦不住梦想,水冲得出商路”——这就是娄商精神最真实的写照。从彭立珊的大爱无疆到三十多家上市企业的时代担当,从三一的实业报国到新生代企业家的创新突破,娄商用行动证明:心有所向,虽远必达。
让我们将“经世致用”折成腾飞的翅膀,用“霸得蛮”点燃前进的引擎,让下一阵湘中风,把娄商的名字——
送上纳斯达克的荣耀之巅,
融入德国工业4.0的创新血脉,
刻在每一片等待开拓的世界版图。
因为我们不只是一个商帮,
我们是把“苦难”淬炼成“凯歌”、让“群山”蜕变为“都市”的——
新时代娄商!
今天,让我们以这座城市的名义,向所有娄商致敬!
值班总编辑: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