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娄义华《玩味》:社会批判的味蕾实验与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 ——兼论其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
作者 许可
阅读当代作家娄义华先生的作品已有些年头,一直想对他的作品发表一点看法,现终于付诸行动。娄先生从事新闻工作,从一线新闻记者逐步上升,如今担任媒体的负责人。他的作品涉猎广泛,得益于他的职业特征。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国内外,去过很多地方。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阅人无数。娄先生不仅写杂文厉害,对策划也有重大建树,是我国策划界的顶尖级人物,是中国十大策划专家,成绩斐然。两者看似互不相干,实则有共性,写作和策划都需要创新,如何触及到读者的心坎上,就需要创新,娄先生的作品不像很多作家那样隔靴搔痒,畏畏缩缩,他的作品而是见血见肉,读后令人酣畅淋漓。娄先生出版了多部著作,我都详细拜读过,另外一本荣获浩然文学奖的杂文集《看法》也令我喜欢,以后在再议。现就我最喜欢的《玩味》发表一点浅见。
一、主题与内容:杂文中的“中国切片”
娄义华的杂文集《玩味》以“玩味”为名,实则是一场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矛盾与变革的深度解剖。全书以“吃文化”为切口,如《玩味中国》自序中借饮食符号探讨国民性,辐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领域,形成了一幅多维度的社会浮世绘。作者以“革故鼎新,激浊扬清”为创作宗旨,既批判官僚主义、消费异化等结构性痼疾,又关注个体权益与道德重建,例如对“公平正义”的呼吁、对“创新型国家”路径的建言等。书中既有对“舌尖上的中国”的戏谑解构,也有对权力生态的犀利讽刺,如官场“看法政治”的荒诞逻辑。展现了一名知识分子“为文必中当世之过”的责任感。
《玩味》共分六大篇章,第一章:国家与社会,宏观层面的时时观察;第二章:经济制衡,经济发展中时时解剖,第三章:文化核心,经典文章《我们不应该拒绝高考写诗歌》《我们非要名人好得一塌糊涂》等。第四章:娱你乐你,经典文章《赵本山转型把谁带进“沟”里?》《乱纷纷的娱乐圈“哥”时代》。第五章:竞技风暴,经典文章《中国足球的问题真那么难找吗?》第六章:世相热议,经典文章《大病进医院,小病进药店好吗?》《希望人人礼让每一天》
二、文学特色:跨界融合的文体实验
杂文笔法的创新:娄义华突破传统杂文的论辩框架,将新闻时效性、小说场景化与学术思辨性熔于一炉,耐读,读完产生遐想的意境。例如《玩味中国》一文,既以反讽笔法剖析舆论场中的群体心理,又通过结合当下的热点事件新闻化叙事增强文本张力。比如:日本排放核废水,引发我国民众排队购盐潮,娄先生第一时间就此现象及时写了一篇文章稳定民众恐慌情绪,抹平信息差。其实,我国是产盐大国,就西部的一个盐矿就够中国人吃150年。该文揭露了民众的跟风潮,从众心理。很多民众当遇到一些事情来临时,不会独立思考,而是简单的盲从。
语言的双重性格:文字兼具辛辣与温情,既有鲁迅式“匕首投枪”的批判锋芒,如对形式主义的鞭挞,又饱含对民间生活的深情凝视。
结构的多维适配:短篇章节适应碎片化阅读,主题勾连又形成系统性反思。例如“吃文化”与“权力文化”的互文,暗喻社会肌理的复杂关联。
三、社会反响:畅销现象与思想启蒙
《玩味》自2012年出版后多次再版,五年内销量稳居杂文集前列,并获第二届孔子文学奖,其成功源于三重突破:议题的公共性:紧扣代驾乱象、莫言获奖等热点,以“新闻化杂文”实现思想传播的即时性;
批判的建设性:书中提出的道德重建方案,如个体权益与组织关系的厘清,被部分政策吸纳,体现了文学介入现实的能量;
跨圈层传播:通过湖南读书会、拼多多、淘宝、当当网等平台推广,触达学生、学者、公务员等多元群体,形成“破圈”效应。
四、争议与局限:批判的边界与深度
尽管《玩味》广受赞誉,其局限性亦引发讨论:视角的精英性:虽关注底层,如农民工、代驾司机,但叙述中仍隐含知识分子的俯视姿态,有些地方未触及?实则有触及,当汇总出版时的聚众效应,就影响到出版审核的规则;
深度的妥协:部分批判止步于现象罗列,如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多聚焦个体行为,未能深入制度性根源。或许受制于出版管理规定,作者有很多作品未能入选此书之列,少了很多味道;
“玩味”的悖论:书名暗含解构与戏谑,但某些严肃议题的探讨,如道德重建。是否因“玩味”姿态而消解了厚重感?
五、文化坐标: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
《玩味》的价值超越文学本身,它折射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突围:在市场化与体制化的夹缝中,娄义华以杂文为武器,既践行“啄木鸟”式的社会监督,又探索“建设性批判”的可能路径。书中对“看法政治”的剖析,如“看法大于宪法”的隐喻,实则是后真相时代公共话语体系的一次预判性反思。
《玩味》是一部充满思想张力与社会温度的作品,它以杂文为镜,映照出转型期中国的复杂面相。尽管存在视角与深度的争议,但其对“批判性建设”的探索、对文化符号的现代性重读,为当代杂文创作提供了新范式。正如评委会所言,此书在物欲横流中“坚持公平正义”,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时代,更在于唤醒独立思考的勇气。若将中国社会比作一桌盛宴,《玩味》恰似一碟酸辣醒胃的凉菜,辛辣背后是对文明基因的深情凝视。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