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心有道而身正 道有守而修身

编辑:王光兴 发布时间:2024/08/12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一一许峰诗歌研究第三部《咏物悟道100首》赏析系列第一章

/邹中海   /王光兴

许峰诗歌院.png 

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许峰老师的主题诗集《咏物悟道100首》,是一个很大的哲学命题。其中蕴含着深邃而丰富的思想,洋溢着玄远浪漫的情致,包涵着我国古典哲学中朴素的美学观点。本期的探索,是根本所在,也是想通过许峰老师的诗歌,寻找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和人文关怀,找出其中的思想核心,满足形而下的需要。这不仅仅有对儒、释、道文化的传承,也有对墨、法、兵家等智慧的延续。其实在前两本诗集中,尽管没有以“道”命名,但每本诗集都在倡导人间正道,同样是大道之行。这本诗集更是以悟显道,大道无限,幽深高远。

 

一、何为道

在探讨之前,我们需要厘清什么是“道”。不然,讲起来费劲,听起来不知所云。只有厘清了这些关系,才能根据“道有八义”的原则,对许峰老师的诗歌作品进行归纳解析,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抵达诗的核心,达到诗教的目的。所以必须先花点时间,在第一章节,理顺一下道的含义与流派。道发源于老庄,但每一个流派,尽管各有所宗,都含有其“道”,儒、释、墨、兵、法等都是如此。

笔者在没学许诗之前,也以为“道”仅是指道家哲学、老庄文化。其实儒、释、兵、法、墨等诸子百家,同样是构成道的基石。但要明确,最早提出“道”这个概念的,是道家始祖老子,庄子继承发扬。所以我们说到“道”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道德经》或《庄子》,(《庄子》亦称《南华经》笔者注)。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观点,也是最接近“道化自然“的文化景观。但道家哲学,仅仅是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一个哲学流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中,中西方都出奇一致。“道“是由人的思想情感所追求而达到的精神境界,具有形而上的抽象思维和想象。中国人注重浑然一体的宇宙观,因此也很自然产生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以求阴阳、强弱、虚实、刚柔、轻重、大小、方圆、冷暖、节奏等平衡和相互转化,达到或形成鲜活的、内在统一的生命线和宇宙观。

我在学习了许峰老师的诗歌诗学后,眼界和格局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道的理解,已不再限于道家学说和老庄文化。大到天道、地道、人道,小到诸子百家,认为都各有其道。诸子百家尽管各有其宗,但道始终是各种流派的思想核心。

 柳树图片.png

二、何有道

查了很多资料,大体搞清了我们口中的“道”,所谓道,其实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原指人行走的道路、坦途,后引申为道理、准则,在哲学上则用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作为对整个客观事实的说明。道既指自然天行,也指社会人生,故有天道、地道、人道之分。考其流变,共约八义:

1)道路、规律;(2)自然界万物的本体或本原;(3)原初的混沌状态;4)魏晋玄学家所发挥的“无、本”;(5)宋明理学家所阐述的“理、太极”;(6)心学家所阐述的“心”;(7)气学家所阐述的“气”;(8)近代思想家所阐述的人道。

由上可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所谓“道”,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指“道德典范”或“社会秩序“,强调的是一种具有精神高度自觉的“不言之教”,达到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状态,进而达到意识形态的构建与维护。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讲求的也是一种顺应自然、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诸子百家的道,是广义上道的载体,所以有“文以载道“之说。大凡文有载道的,都可看作“道统”,“道统“即正统。《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周易》有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尚书”则更是承接了炎黄文化的道统,比如《诗》惟见禹、汤、文、武;《易》备述五帝;《春秋》法文王;《尚书》推尧舜。“孔子在《论语》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又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食无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老子云:“圣人与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等,都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结果。

 

三、道中道

最早对这一概念作出系统论述的哲学家当属老子。商周时代的先民对“天”抱有宗教信仰,认为天是万物的来源,对于万物都有绝对主宰的权威,故在大小事端上无不希望得到天的指示,以期符合天意。这种对天的观念,即在相当程度上已接近作为世界本体的“道”的概念,而以老子为代表的哲学家的思辨则让这个概念实现了至关重要的蜕变,即从“形而下”的器世界中脱离出来,超越一切相对、特殊的概念,而成为真正抽象、普遍,具有绝对性与一般性的哲学概念。尔后,道在各个学派乃至各个思想家那里都得到了独特的阐述,如庄子继老子之后将道的本体、超越属性发展,着重强调其无形、包容性,发展出“万物齐同”的道论;孔子循其规律、规范之意,赋予道以仁为内涵,包含义、礼、智、信等具体道德内涵;孟子又继承孔子,将道上溯至先天的禀赋,为宋明以理、气、心诠道奠定基础;兵家、法家等学派也使用道这一概念,用以阐述要实现各自理想境界所必须的核心理论支撑。

 

而以诗显道的当代诗人,却是许峰老师。不光他的诗集冠名“咏物悟道“,下面这首诗《咏木棉花》,由内而外,咏出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感慨。这首诗是《咏物悟道100首》的开篇诗,也是本文所解读的第一首诗:

木棉花.png 

咏木棉花

生无绿叶衬红妆,蒙尘纳垢吐芬芳。

一树赤焰惊世俗,燃尽春华入药汤。

邓三君老师说:木棉花、又称英雄花,其有红艳却不媚俗的特点。它壮硕的数干、顶天立地的姿态,英雄般的壮观,花瓣红得犹如壮士的风骨,色彩就像英雄的鲜血。但它开花时,绿叶已经枯萎、掉落,只剩下一树火红。花枯坠地,因它有祛湿之功效,又被人们捡回晾干入药。诗人借咏木棉,歌颂了那些为人朴实、奔放热情、不遗余力、至死不渝为社会和人类甘愿奉献的人们。唯怪中国诗词学会一位老前辈读了这首诗说:写木棉花的诗不下千首,许峰这首很准确地揭示了木棉花的本质。

 

邓三君老师的解说,非常形象具体,从木棉花的“形“到“神“,赋予了木棉花的精神意蕴。木棉树本没有精神,赋予它精神的是人。山间云朵本也不是艺术,但一朵云,一棵树一旦落入心中,通过裁剪抒发,就成了艺术。因而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产生了“道“的命题。关于木棉花,有一个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讲的是中共第六届政治局委员、常委、军事部长杨殷的故事,他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荡气回肠。

 

1892年8月,杨殷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家境殷实,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杨殷的祖父乐善好施,颇有善名。父亲杨汉川知书达理,热心公益。杨殷从小就受到了儒家文化中那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熏陶和教育。这一点,从他对女儿杨爱兰的教育上,也能看出他的为人与处事哲学,他说:“除读书外,各事不必沾染。打牌、闲游、看戏等,尤万不可做;用钱要省,须知留得一文钱,亦可于无钱时应用,切不可为了面子,就可多用几块钱,这是青年人最要不得的事情。穿衣尤须朴实,与人来往要谨慎……”这种家风家教,都是人间正道,到现在依然是警世名言,很有借鉴意义,为人父母者都可参考。

 

杨殷是著名的工人领袖。早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担任孙中山卫队副官兼大元帅府参军处参谋。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省港大罢工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也是广州起义的组织者之一和中共早期情报和保卫工作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共广东省省委常委、工委书记、南方局委员、军事委员会委等职。也是中共第六届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主任兼任中共江苏省军事部长。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敏锐地意识到,在当时军阀割据的年代,唯有坚持马列主义信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能冲出黎明,走向光明!他那句“朝闻道,夕死可矣”,成了他用生命捍卫信仰的铮铮誓言。木棉花落,英雄永恒。

 

四、心有道而身正

荷花.png

          《致荷花》

“亭亭玉立享誉高,污泥托举竟风骚。

自是洁来还洁去,莫忘糟糠孕妖娆。

这是许峰老师的诗歌《致荷花》,我们很直观地看出诗人心灵的高洁。

王阳明曾言:“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心”是一个人修身立德的基础,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所谓“以心观心”,共情他人,以尽心知性知天、天道人道合一,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和对天命的敬畏合一,以“虽久不废”“尧舜与人同”“人皆可以为尧舜”为人道基础,强调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三不朽。

 

许峰老师从这些传统文化中,提炼了人生的至高哲学,当作人生信条,起到了示范作用,开创新学新风,收到了令人信服的效果。主张道法自然,倡导克己复礼,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以德育人、以德化人和以德自治的独有作用。关怀生命,深切关注人的灵性、价值、情感和意志,引领世人以美好的理想去塑造和变革生活世界,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

 

五、道有守而修身

仿古人酒色财气歌

@许峰

酒麻神经心里明,色爽躯壳脑空灵。

财敛不义牢狱苦,气大伤身哭无门。

一一甲辰年夏日惠州

这首诗更写出了儒家正道。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在这里不妨再引用一些哲学观点,为许诗中的道,做浓墨重彩的佐证。众所周知,“道“在艺术上属于写意精神的范畴,“形”与“神”是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早在西汉,刘安就已经对形与神的问题展开讨论,“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观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君形者亡焉”原因何在呢?就是有其形、无其神。过于重视外形反而会失去事物的本来面貌。东晋顾恺之所说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等都是对“形”与“神”辩证关系的讨论,认为“神”才是“形”的内在显现。实际上,这不单是对写意“技”与“道”的构建,也是对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体系的美学诠释。

 

儒家的道德观贯穿整个写意精神的发展,“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道德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紧密相连的。而写意在诞生之初,便成为士大夫“修身”的重要形式:把畅神天地之间看成是体会玄学精神和“道”之神妙;文艺创作是展示个人才性的风雅行为;观文艺作品也是体会玄学精神的重要方式。人通过自我“修身”给予写意高逸的格调,在哲学与美学之间达到某种平衡是写意精神的内涵之一。

 

“虚静”和“空灵”,是道的美学特征。“空”的呈现将人引入诗意的境界,又能激发人对宇宙的思考。写意境界的呈现,往往是一种“空灵”。这使得意境悠长,非常有味道。而“虚静”讲究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平静状态,正如写意把修身作为人生的必修之课,从来都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是完成“生命”的过程。

 

禅宗对中国写意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以空代实,以简代繁、以淡代浓,以不似代似,以刹那代永恒,这些典型的禅宗因素在写意的发展过程中都可以看到。在禅宗的“冲淡”思想的影响下,写意更加趋于表现简古、平淡。例如王维提出“审象于净心,成形于纤手”的主张,目的是追求艺术作品中超凡脱俗的心性之美。

 

写意精神的三大重点支柱是“儒、释、道”文化,这决定了中国文人必然既不拘于客观物象,也不限于个体世界,而是在“技进乎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道可道“,尽管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但我取其言说之意;庄子也说“道”是无限的。而诗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以有限说无限,所以我对许峰老师诗歌中的“道“,仅仅开了个头,期待对文史哲、儒释道感兴趣的朋友,多互动并提出中肯的意见,我们共同探讨天下大道,并对当今诗歌界唯一一本以“悟道”命名的诗集,同道同行,探讨人生哲理,让思想之花,点开人生的章节。下一章节,我们再讲!

 

一一写于2024年8月12日

 许峰图片.png 

诗人简介: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组诗集)《许峰诗论》七本书。

 邹中海图片.png 

评论家简介:邹中海,诗人,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作家代表,许峰诗歌研究院院长。有作品选进教辅、博物馆、央视播发和获奖。

许峰诗歌院领导.png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