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多种文化,构成许峰诗学的磅礴体系

编辑:王光兴 发布时间:2024/10/18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院旗帜.png

一许峰诗歌研究第三部《咏物悟道100首》赏析系统第十章

  文/邹中海   图/王光兴

 

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许峰老师诗歌作品的多样性、深刻性,令我们叹为观止。其刚劲有力的笔风、豪爽大气的气势、深刻的内涵及卓尔不群的风骨,让我们大开眼界、心生敬佩!没有读过许峰老师诗歌诗论的朋友,可能会认为这是夸赞之词。但你想一下,在当代诗坛,有谁的诗歌作品值得一群文化大咖长年累月地跟踪研究,有谁的诗歌作品由几百粉丝,自发组建成许峰诗歌研究院群,并由此搭建平台,在一起谈诗论道!

 

在这些超级拥趸群体中,笔者仅仅是其中最不起眼的微粒!但对他诗歌作品的研究也已近两年。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感到,笔者对他的研究,可能仅仅涉及到了他博大精深知识体系的一点皮毛。他知识学养的博综,信仰的多元化,名士后裔的强大家族背景以及当地的人文环境,都还没有展开过系统的探讨。因此,在今天的讲解之前,要简单介绍一下许峰老师的家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军旅文化对他的风格形成的影响。许峰老师作品的震撼力,其实不用笔者多言,他的作品,不管是风雷之势,还是柔肠百结,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笔者今天的讲解,除了沿袭以往的写作模式外,还特意查阅了许峰老师的家族文化和当地文化的资料,所以今天对许氏家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有一定的介绍,这对了解许峰老师诗歌诗学的形成,肯定是有帮助的。此外,在第四章节,还援引了我国著名作家、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丘树宏老师的言论和许峰老师本人的部分诗论,诗、论结合,更直观也更具体!

 QQ图片20240606191801.png

一、善度众生留福报 千秋万代祭寿桃

 

四千多年前,在许由祖开姓以来,许氏宗族从中原地区向华夏大地繁衍,成为创造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且在华夏大地涌现了大量的名人,为中华民族丰富而繁盛的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许氏宗族,在中华文化方面的成就亦为突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他所著《说文解字》仍然是我们现在学习汉字、解析汉字、研究汉字的重要典籍;唐代诗人许浑的诗作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被世人广为引用,传唱至今,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而许峰老师的《咏物悟道100首》《四季如歌》《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许峰诗论》等著作,无疑是许氏后人为中国现代文学百花园所奉献的一朵清新艳丽的奇葩。

 

地域文化对许峰老师的影响也很深,我们从许峰老师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轨迹中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坚毅的人,奋进的人,不屈不挠和追求卓越的人。他用聪明和才智。勤奋和努力谱写了他成功的人生,成为许氏宗亲中又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许峰老师之所以有如此成就,除了许氏宗亲的古圣先贤、饱学大儒对他的激励之外,我想与他出生在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黄冈不无关系。黄冈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异,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此外还有国家主席李先念,代主席董必武,以及王树声、韩先楚、陈锡联、刘华清等军政人物。作者受到这样一方水土的浸润,再加之从军在西北高原的历练,为许峰老师树立高远志向,铸造坚韧品格,储备才华灵气奠定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社会基础。在《咏物悟道100首》这部书中,可以读出作者的诗心与灵气。他的诗,源于生活,出自平凡,却溢于心境。他在社会生活中,善于观察,敏于捕捉。感悟与诗,于他似乎成为俯首即拾的家常便饭,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能用他那敏锐的触角,秀慧的心灵顿悟出人生之理。

 

因此可以断言,家族文化、地域文化、军旅文化等对他作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许峰老师天资聪颖,诗学多家,笃志好学,博览群书,这也是他最大的特点。所以他既崇拜儒家五经,又精于佛理,深通音律,道、医文化有一定的学习,书画艺术也有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对军旅题材、人生感悟等方面,更是才如泉涌,他诗里的宽广度,几乎无所不涉,无所不包。他的诗论,主张写作者必须“文以载道,关注民生”,说明他的民本思想,有儒法道释墨兼综的思想倾向。

 

然刚正不阿的文人风骨、大气磅礴、洒脱自然或辛辣独到的文风,则应该是他的从军经历开始的。文韬武略、文武兼修,才有这样的笔力和魄力。这和《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很相似,文中有武,武中有文。但这个话题,我们留到下次专门做一个章节再讲。因为今天讲许峰老师的这些诗歌,除第二首是对人事的感叹外、其它三首,都可看成“自我”的体悟。如果讲得太宽,重点不会那么集中。而且风骨本身就是一个大题材,刘勰认为是“骨节”“体要”,现在有学者认为是“风气”和“文架”,这些都是说得通的。每一个时代,可能对古代的文论又有新的理解和诠释,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文论的再生力,无可非议。但我是非常崇拜许峰老师的风骨理论的,从立文到做人,都能顶天立地,如一座高峰,伟岸而正气凛然!上篇文论引用他的话,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的、尤其是老百姓的认同:“我们这个时代里政治、良心上无脑马屁诗人太多了,有时看着那些风花雪月、不知所云的诗歌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对现实、对老百姓深恶痛绝的问题你可以不认识、可以不批判,但不要溜须拍马可以吗?”在这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时代,能保持着如此清醒的头脑、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是非常不容易的。

 

今天的这几首诗,虽然是对“自我“的审视,笔者认为这也是非常难得的。自我审视,有时就是“自我批评”,比如《戒酒悟道》,就是如此。这首诗,通过自我审视,对那些“嗜酒如命”的英雄豪杰来说,很有警示作用。诗人在导语中,就以亲身体悟,做了生动的描述:

 

“吾一生好酒,曾一顿两三斤当歌!有朋友戏言:“许峰不喝酒他是惠州的,许峰喝了酒惠州是他的!”豪气?匪气?浊气?尽在此戏言之中矣!然年届六十之后,喝酒竟如同喝药,喝之浑身不爽。只好弃之,但由此悟道良多。故诗曰:

 

人生冷暖自天平,斤两全凭命来称。

随缘应分勿强求,断崖仙草手莫伸!

 

这首诗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尽管是《戒酒悟道》,但深含人生哲理,涉及面早已超过了任何“物象“。“酒”,或许仅仅是一个代称。而且这首诗的诗体结构,也打破了“起承转合”的常规,可理解为“倒装”结构。“起承转合“变成“前果后因”,即后两句,是前面两句的结果,前面两句,是后面两句的前因。这首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押韵尾字全是“平声”,也打破了常规, 或许借鉴了词的某些特色,比如北宋吴彦高的《青玉案•警悟》,上阙的尾字都是“仄”声:

“人生南北如歧路。世事悠悠等风絮。造化小儿无定据。翻来覆去,倒横直竖,眼见都如许。

伊周功业何须慕。不学渊明便归去。坎止流行随所寓。玉堂金马,竹篱茅舍,总是无心处。”

 

打破常规,才是创作和创造!任何艺术作品,其实都是因为独特而留下来的。许峰老师是我们的老师,更是一位能开宗立派的尊长。我把这首诗重新排列,除了第三、四句的尾字略有“隔”之外,在意境上看也非常好,但没有许峰老师第一次排列这么出彩,在手法上落于了俗套,试看一下:

“随缘应分勿强求,断崖仙草手莫伸。

人生冷暖自天平,斤两全凭命来称。”

 

“斤两全凭命来称”,堪称神来之笔!举重若轻,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境界。下面这组诗由著名评论家邓三君老师点评,著名书画家朱学明老师的诗配画,见第58一65页。

 

二、人生冷暖自天平 斤两全凭命来称

 

其一、戒酒悟道

吾一生好酒,曾一顿两三斤当歌!有朋友戏言:“许峰不喝酒他是惠州的,许峰喝了酒惠州是他的!”豪气?匪气?浊气?尽在此戏言之中矣!然年届六十之后,喝酒竟如同喝药,喝之浑身不爽。只好弃之,但由此悟道良多。故诗曰:

 

人生冷暖自天平,斤两全凭命来称。

随缘应分勿强求,断崖仙草手莫伸!

 

其二、叹某君

吾一位交往数十年之好友,仕途畅顺,位高权重,故得意忘形,利用手中权力徇私枉法,被党组织清除出局。眼观近三十年官场众生相,类似不知得失都由天注定之人又有多少下场凄惨者,特吟小诗一首略抒感怀!

一夜黄粱拂晓明,一路贪嗔转眼清。

一生得失应如是,一盏清茶养神心!

 

其三、中秋夜咏

吾十九岁离开故乡,先从军后从政,后定居于“半城山色半城湖”的鹅城--广东惠州,数十年来与生活在故乡的父母、弟妹聚少离多。丁酉年退休后开始固定返乡探亲。戊戌年中秋依例回乡陪伴老母,借明月当空,以叙心怀!

 

欢颜绕膝奉高堂,花甲犹作少年郎。

承恩跪哺中华德,心香一瓣水流长!

 

其四、咏七夕节

朗月清风舞霓裳,鹊桥苦等盼牛郎。

一年一夕鸳鸯结,世事多艰本无常。

 

邓三君老师诗说:其一、这虽然是一首写喝酒的诗,却也写出了人生在世的哲理。人命是由天定的,亦是由自然规律所界定。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环境、状况而定,不能勉强,更不能强求,否则会适得其反。这种心态,对我们即将退位的干部有很好的启示作用。难怪此诗问世后,许多书法家做成书法条幅作品送人。

 

其二、与其说这是一首诗,不如说这更像是一碗醒世汤,让人脑洞顿悟、眼界大开、精神猛醒。是啊,一枕黄粱,天明则醒,也不过是南柯一梦。如此这般,倒不如一味清茶,清净自得,循规蹈矩,来得自在安稳,心安理得。

 

其三、读着这首诗,自然想起二十四孝子老莱斑衣的故事。老莱子在他七十高寿的时候,为了娱乐老母,还穿着花衣服,挑水故意跌跤来赢得老人的欢笑。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意思是说,只是照顾父母的饮食但是没有好脸色,那不是真正的孝。这首诗亦表达了这个观点。看来,真孝之人,都是懂得孝道之精髓的。

 

其四、爱,其实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严格说,爱与家庭、金钱、名利无关,却与两心相悦、心理沟通密切相关。要不然怎会有“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之说。于是就出现了相思、苦闷和烦恼。正所谓远在天边心咫尺、近在咫尺难相见也。爱,是甜蜜的苦恼。仔细的豪迈。

 QQ图片20240721132207.png

三、欢颜绕膝奉高堂 花甲犹作少年郎

许峰老师是有点浪漫主义精神的,从这些小标题的诗,也可以看出他的豪放:“花甲犹作少年郎!”苏东坡曾有这样的诗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许峰老师的诗,和他一样的豪迈。所以对他年轻时能喝酒三斤当歌,也可以理解。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有“斗酒诗百篇”的故事;李清照也曾“沉醉不知归路!”

 

翻开典籍,我们还可从很多大文豪的诗文中,看出古时候的文人武将都喜欢饮酒,尤喜于见客举杯。但我查了一下资料,唐宋以前的酒,在今天看来,只能说是酒饮料,具体如下:

 

商周时期:酒的度数在6度左右,这些酒都是纯粮食发酵,度数低、口感好,古人称之为琼浆玉液。汉朝时期:酒只有3-6度,东汉人卢植“能饮酒一石”,相当于40斤。唐宋时期:酒只有6-12度,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也就相当于喝了一件啤酒。元朝及以后:元代人们研究出了“蒸馏烧酒”新技术,用蒸馏法烧出的酒,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白酒,度数接近50度。明清时期的白酒度数和今天相差无几,现在中国的白酒度数50多度是主流,如茅台酒、汾酒主打53度,剑南春、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主打52度,更高度数的白酒可达75度。

 

许峰老师年轻时能喝酒三斤当歌,放到古代的英雄豪杰中都难逢对手。而且,由于古时酒的度数低,人体容不了这么多的水分,一般是边喝边排泄,酒精在体内的遗留其实很小;现在的酒都是高浓度,人体能容纳,所以酒精在体内的时间和浓度都非常高。正如广告词所说:酒虽好,不贪杯哦!由此可见,《戒酒悟道》,还是当代难得的醒世名言!

 

四、一年一夕鸳鸯结 世事多艰本无常

这四首诗,邓三君老师都作了精彩的点评,朱学明老师也作了精彩的图画描绘,绘画语言与文字描述,相得益彰,故不多言。如读者朋友们有不同的解读,就把解读的空间留给读者朋友,请结合许峰老师的诗论、成长背景,一起分析,并把学习心得,告诉我们。

许峰老师对学术有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孜孜矻矻,从不懈怠;学风极其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而且对已有成果从不满足。自三个月前,他的身体不适,虽然已经好转,仍在康复中,但每天在群里参与互动,想着他的诗歌创作,这种精神,足以感动任何人。他今年掀起的几波诗歌热潮,不断创着新高。尤其令我们感动的是,对我们这些后辈的扶持和提携,体现了一代宗师的风范。

 

与许峰老师的奉献精神和严谨学风密切相关的,还有许峰老师为人的刚正耿直和行事的低调谦逊,这也是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学习的。他的这种学风和亲和力,在当下的诗词界,几乎已经绝迹了。下面是他的诗论:

 

“新诗的无规则让诗坛成为一潭浑水。从诗坛腐败猖獗的外部原因讲,因为新诗尚在许多未定的条件下运行,可以说,与其他文体比,除了分行,几乎没有区别。就是说,散文分行,故事分行,说话分行吧,甚至骂人分行,全都归“诗”。他们有“新诗在探索,一切皆可能”为借口,使“非诗”合法存在,而且超过“真诗”获得大奖。云南的雷某某就是最典型的一例。雷某某在多次访谈中公开宣传:新诗怎么写,谁也没有规定。他说他就用小说分行写诗。他的“三十七条支流”“杀狗的过程”,太多的货真价实的“非诗"获鲁奖,成为“名诗”。什么“梨花体”“羊羔体”大行其道,你方唱罢我登场,其背后有什么交易谁都心知肚明。诗坛的这种丑恶现象,在文坛闹得声名大噪。

 

现在写诗队伍中,为数不少的爱好者,以为名人说得不会错,误导一批人。诗歌比其他文体更有理由搞活动的原因是有人制造和夸大“诗歌被边缘化”的“诗歌危机论”,于是以正能量的“救生者”身份,宣传诗歌,推广诗歌,“抢救”诗歌,因此,诗歌奖、诗歌节、诗歌会、诗歌选美、诗歌音乐会、诗歌春晚、诗歌模特,还有“诗歌x里行”,真是五花八门。这些背后,大多有商业运作,不剧透不知道,一透全是狗血剧。诗坛的文化名人不争气,太势利,不保晚节是诗坛腐败的又一原因。诗坛的腐败之所以猖獗得起来,因为有市场,有土壤,有吹鼓手。吹鼓手主要是评论界,他们是资深教授,诗界名人或前辈,为了点利,成为诗“官"们的"应召女郎”,招手即来,来之能吹,颠倒诗歌黑白,跟在权力屁股后面高喊"年轻态口服液”“人口见效喉片""超薄快感不孕套”,指鹿为马,完全忘记了诗歌的祖宗与宗义。其实这背后的交易不堪入目。更有社团组织和网络文学平台以赚钱为目的,大搞各种名目的征文活动、评比活动,名则为诗歌,实则为金钱,搞得诗坛乌烟瘴气。像“中国xx行",以市场化、产品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形式,在全国举办了十多年,大肆圈钱,中饱私囊,在诗歌界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历史上,诗人本是知书达理之人,是吟唱圣洁之人,是不与邪恶为伍之人。遗憾的是,当诗歌被糟蹋得不成样了、当更多的真诗歌真诗人在属于自己的诗歌家园却没有户籍和位置、没有耕田、没有座位的时候,我当然不能安然于所得的名声而自鸣得意。相反,我为此感到悲哀。这样的诗坛,不走进死胡同才怪!以上就是我决意离开诗坛的感受与想法,也许待到我看到诗坛有所改变的时候会重返。”

 

许峰老师视野开阔,硕果累累,成就卓著,在古代诗词文论方面,皆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把七言绝句、转化为七言四句的古风诗歌体式,创造出更开阔,更有兼融性的体式,是中国诗歌的重大创举,得到了很多文化名家的高赞。

 

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省作协副主席、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丘树宏老师说:“随着时空的推移,沧海桑田,社会语言和语言社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诗歌社会也同样日新月异,现代人要学习、掌握古代格律诗的写作,困难大大,问题多多。但无论如何,格律诗这个优秀文体却必须保护、继承、延续,甚至需要弘扬和发展。怎么办?出路可能在两条:

 

第一,将格律诗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实行制度化保护、继承和发展。建议:一是在中学阶段,或者更早一些,在学校开展格律诗基本知识的学习。凡高中毕业生,都必须了解和掌握格律诗的基本知识,鼓励和支持有兴趣者学习写作,进入大学或社会后有志趣者可以自学升级。二是鼓励和支持有兴趣、有专长的人士认真研究格律诗并自我写作,这些人是保护和延续典型的格律诗写作的“薪火”,是传承人。这些人的格律诗写作,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可能已经毫无“创新”的任务,唯一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守正”。因为就形式来说,中国格律诗的写作,古人已经做得炉火纯青,甚至可以说已经是空前绝后。另外,建议如果是拿出来社会上交流的格律诗,遣词造句不要太深奥难懂,引经据典也不要太多、太偏僻,否则人家就看不懂,看不懂就没有效果了。当然,写出来仅仅是你自己欣赏,或者小圈子内分享,则另当别论。

 

多年以前,曾经有一个写格律诗十分了得的诗人,在一次会议上印发了他的一首格律诗,大家感觉诗歌确实写得非常棒,但总共八句、五十六个字,读下来我却查了三次字典,却依然没有怎样弄清全诗的意思。好尴尬!这种诗歌,当然是允许存在的,也是需要的,但真的只适合于小圈子内交流为好。

 

第二,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人学习和模仿古代格律诗的艺术手法,但不必拘泥其中太多的规矩,而且是运用现代汉语来写。当然,这种作品,就不要冠以什么“律诗”“绝诗”,或者什么词牌了。本人姑且将这种诗歌称为“现代古典诗”。此外,我建议现代自由诗多多研究、学习、借鉴和利用中国古代格律诗的一些艺术手法,这样做,个人认为是会大有好处的。

 陈琴芝.png

以上这两个方面,应该是相向不悖的,而且应该是互为彰显、互为促进,甚至是要互相尊重、互相融和的。”

 

丘树宏老师认为,就诗歌文本和形式来说,中国诗歌今后的发展情势,可能是这么一种情况:

第一类是古体诗歌,包括诗经体、古风体、乐府体、格律体、宋词体、元曲体等;第二类是现代古典诗歌;第三类是现代自由体,这里面又包括能够吸收古代诗词,包括格律诗一些艺术风格和形式的现代自由体诗歌,以及完全西方化的现代自由诗。而应该大力鼓励支持,甚至是积极推广。

 

丘树宏老师说的这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许峰老师的观点,守正创新!

现在的语言语境,与古时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还按古代的格律来抒写,肯定是不准确的。所以那些写古典诗词的高手,很少有许峰老师的好,这不是瞎吹,是真心话。许峰老师的诗有佳句,有诗眼,有生活气息。而现在那些写古典诗词的,大都是“老干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闭着眼睛说话”;一个是“为了格律拼词”。

这些诗粗看合韵合辙,细推没有半点光彩。而许峰老师在保持古代诗歌体式的基础上,又结合时代的具体实际,创作了三百多首“七言四句”的新诗歌体裁,让古典诗歌焕发新的活力,本身就是对古代诗歌文化最好的传承。他的创作与诗论,以及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是我这个“半桶水“可以置喙的。以上只是我平时在学习许峰老师著作时的一些粗浅感想,谨以此文表达我对许峰老师的敬仰之意,并借此机会敬祝老师身体健康,精神抖擞,带领我们,向诗意的远方奋进!

下一章节,我们再讲!

 许峰照片3.png 

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诗集《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许峰诗评集》7本书。

 邹中海图片.png 

作者简介:邹中海,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广东作家联盟编委会主编,许峰诗歌研究院院长。央视诗歌《致敬钟南山》的抒写者。有多篇、首诗文获奖、馆藏、选进教辅和翻译为英、日、韩等文字。

 许院领导名单(新).png

                                                                                           值班总编辑: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