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一句承诺,一生担当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5/08/09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作者 南佳利


偶然在抖音刷到一个视频,讲述了一位老山老兵的故事:几十载春秋,他默默照料着十一位牺牲战友的母亲。他将“生死之约”融入生命的底色,让“一句承诺”铸就跨越岁月的丰碑。凝视屏幕,我心潮翻涌,久久难平。


时光回溯至1984年,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年轻的战士们挤在逼仄的猫耳洞里。炮火撕裂夜幕的瞬间,班长压低声音,对战友们一字一句道:“谁要是牺牲了,活着的兄弟,替他照顾妈妈!”声音穿透枪炮的间隙,异常清晰、洪亮,仿佛要刺破生死。众人用尽力气齐声应和:“班长放心!”这誓言,是生死线上唯一的光,如铁锤般砸进每个人的心底。

图片1.jpg

枪炮声渐息,硝烟缓缓散去,阵地归于死寂。老班长踉跄起身,环顾四周——全班十一位战友,都壮烈牺牲。那个曾挤满欢声笑语的某班,只剩下他一人。他跪在血染的焦土上,含泪抱起战友的钢盔,颤抖着手指,一一合上他们不屈的双眼,声音哽咽:“兄弟,我活着,你们的娘,就是我的娘!”


战后的岁月,班长将微薄的津贴分成十二份牵挂。每月发薪日,他小心地将十一份装入信封,地址栏写着“XX战友母亲收”;最后那一份,才是自家柴米油盐的依靠。


春去秋来,信封载着心意穿越山海:为沂蒙山区的大娘寄去御寒的棉衣,给川渝腹地的阿妈汇去治病的药费,向江淮水乡的母亲送去孙辈的学费。后来,几位母亲相继离世。弥留之际,她们都带着满足而平静的微笑,紧紧握住他的手——她们早已视他为亲生骨肉。这无声的信任,胜过任何勋章,照亮了他脚下漫长的路。老班长亲手为她们料理后事,如同亲儿般送终。跪在坟前,他低声告慰:“娘,儿子送您来了,您放心走吧,您的儿子们都在那边团聚了。”每年,他必去为牺牲的战友祭扫。抚摸着冰冷的墓碑,声音哽咽:“兄弟们,你们的妈妈就是我的妈妈,家里一切都好,安息吧。”这永无回应的对话,是生命在时空中的庄严连接。

图片2.jpg

成家后,生活压力日增。孩子的书包磨破了又缝,妻子面对寥寥无几的生活费,眼底满是困惑。他总是说:“只有这么多”,他默默的承受着妻子的埋怨与责怪,将秘密藏进深夜的叹息,将承诺磨成脊梁的厚茧。孩子升学那年,学费成了难题。妻子盯着存折上捉襟见肘的数字,想起菜市场讨价还价的窘迫,忆起孩子深夜高烧却凑不齐医药费的崩溃,终于红着眼追问:“你的工资,到底去哪了?”老班长别过脸,喉结滚动,终究把话咽了回去——那是十二个灵魂的生死约定,是托付给他的“母爱接力”。


直到离婚诉状摆在面前。法庭上,他不得不敞开心扉。泛黄的信封、积攒数十载的汇款单,在灯光下泛着暖意。妻子听着丈夫的讲述,泪如雨下:原来那些消失的工资,是替牺牲的兄弟尽孝……她扑进丈夫怀里:“我懂了,这承诺,我陪你守!”


法官亦为之动容。法槌落下,这场离婚案,竟成了“承诺的见证席”。消息传开,街坊邻里无不唏嘘落泪。有人执意捐款,他却将钱转赠更困难的家庭——他深知,这亦是战友们的心愿,爱应当继续流淌。

图片3.jpg

视频结束了,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老班长守护的,何止是十二份母爱?更是一代人的精神图腾。在和平年代,“生死之约”或许不再需要战火中的托付,却化作平凡日子里的坚守:是快递员风雨无阻的送达,是教师扎根山区的耕耘,是医生彻夜守护的责任……这些“微小的承诺”,共同编织着社会的温暖底色。


站在时代的渡口回望,老班长的身影愈显巍峨:他是硝烟中挺立的青松,是岁月里燃烧的烛火,是把“一诺千金”刻进骨血的普通人。那句战场上的誓言,在数十载春秋里长成参天大树,树荫下,是十二位母亲舒展的笑纹,是后人仰望的精神丰碑。一句承诺,他用一生担当;十二声“放心”,他以血肉之躯撑起十二座空巢的晚景。他双肩所扛,岂止是十二位母亲的余生?那是时代赋予平凡生命最庄严的冠冕,是喧嚣尘世中灵魂所能抵达的至高峰峦。

图片5.jpg

可见,承诺并非唇边轻语,而是肩头千钧责任;坚守,并非一时热血,而是生命信仰。正是这样的人,让我们深信:硝烟会散,真情永驻;岁月会老,承诺不朽。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