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培好“乡情土”,植好“环保树”
本网讯 (通讯员 李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重大部署。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高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旗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后人“好乘凉”而“种好树”,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选好“树种”。环保工作在实地操作中,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来考量。《晏子春秋》中写道: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在栽种环保这棵“大树”时,也需要考虑到水土不服的问题,不是所有“树”都能套用在“淮北”上。实际操作中,需要面临降水量、土壤条件、周边配套设施等一系列因素对环保建设项目的影响,就像绿化建设时,选择不适合本地的绿植来对环境进行美化,不仅会使绿植生长困难,也会影响环保建设效果,使得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浪费。所以在实际建设生态环境中,需要做到结合实际,量力而行,沙漠中很难种出树海,高原中也难以种植乔木。选好“树种”,明确建设方向和类容,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步。
全民参与,发动“树农”。环保“大树”想要茁壮成长,也离不开“施肥”,既需要政府的财力物力投入,也需要组织群众参与其中。以农村为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农村居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农村人口巨大,如果老百姓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就能大幅度减少生活垃圾排放,节约资源,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反之,若村民朋友们不积极甚至抵触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那么就算政府工作人员喊破嗓子、磨破鞋子也无法让生态文明建设在脱离了群众的情况下推进。所以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还是发动群众,激发群众主观性,让群众自发行动,自觉成为“树农”,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中。通过群众参与,来建设、维护、管理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远比干部单干效果更好。
科技赋能,加强“防火”。科技创新不仅是驱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巨轮,同时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在转变发展方式、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执法人员想要取证需要靠两条腿实地采样送检,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和监控平台让他们可以足不出户收集相关信息,让查办案件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有效推动环境建设工作开展。近年来,执法人员充分借助遥感、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开展监测。通过各种先进手段,精准执法。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生产的情况下同时做到了对问题苗头的及时预警和对有关部门的推送,将环境污染的苗头掐灭,将环境问题遏制在扩散之前,借助科技的力量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防火墙”,将“火灾”阻挡在生态之外。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种好一村一地的“环保树”,养成一区一县的“生态林”,形成包含全国的“生态圈”。让后人能够在今人的努力下,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林荫福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