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 组一

王标 随笔|写在《河声岳色》出版之际

编辑:祁军平 发布时间:2025/10/04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写在《河声岳色》出版之际

                                                                                              王标



     《河声岳色》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

     人生如梦。梦把握好了,可能会成为现实。不然,只不过是场梦而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就是希望,希望也可以说就是生命,至少,很大程度上支撑着生命。人若没有梦想,那生命就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了。这一生,梦伴随着我一起成长,尽管梦想与现实差距很大,倘若能超然度过,那这辈子也算幸运之子了!

      年轻时,梦想多多,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希望是非常完美的;中年时,感觉命运多舛,希望一个接一个破灭;晚景将临,人生一切皆为过往,每个人都想抓住生命的尾巴,真实地再活一次自己。于是乎,摄影旅游,音乐绘画,习字作文,打牌跳舞,因人而异,各显其能,将夕阳生活涂抹得多姿多彩。

      我觉得自己活得很超然,在不经意间,拾起了儿时的梦想——文学。工作40余载,一半业务一半行政,先后辗转合阳、渭南、蒲城、华阴四个地方。工作之余,除了读书,无其他爱好。刚参加工作之初,无事爱往书店跑,总感觉自己知识过于贫乏,上学时想买书没钱,就算省吃俭用也只能在报刊亭蹭杂志、报纸来读,惹得老板不时地翻白眼。工作后,用钱稍有自由后,一味地买书、订报、订杂志。80年代,正是文学的鼎盛时期。我自费订阅《人民文学》《散文》《文艺报》《大众电影》《西部电影》《电影与导演》等十余种报刊。90年代中期调入渭南,《读书》《新华文摘》几乎没离开过我。在华阴工作时,除了每天阅读大量的文件和必读资料之外,还得读有关非公经济和宗教方面的书。回到知识产权局后,主攻的是创新经济和国际地缘政治。



       这一阶段几乎与文学无缘。不过,自80年代后,我有緣先后结识了李斌奎、李康美、陈忠实、冯积岐、庞一川、王海、姚逸仙、路树军等著名作家,我感觉作家就在身边,但神圣的文学不是每个人所能期冀的。对我来说,文学依然遥不可及。

      在我年富力强的时,工作环境不是很顺。有次回到合阳,我的一位同学说,人到中年,业务上出不了成果,行政上得不到提拔,还不如退而求其次,写文章说不定还可出本属于自己的文集。但在场的另一位同学却不屑一顾地冲着他说,看把你骚情的,还能出书?他小子今辈子若是出书了,我把姓倒着写。我不知他哪来得这股怒气,不就是客套话说说而已,何必呢!这件事对我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心里有些不服气,也曾暗暗地赌了口气,早晚要出一本文集,不然,我的姓也倒着写。反正我姓王,正写倒写都是个王。

      刚退休时,无所事事的日子是一种寂寞难耐的凄凉。真正是:掰一块太阳送给你怕你嫌烫,掰一块月亮送给你怕你嫌凉。百无聊赖,找间房子,给书寻个安家的地方,美其名曰:漱心岛。从此开启了“闲言妙语堪佐酒,茶水清流可漱心”的美好时光。“安得闲门思高趣,书伴茶香读广贤”成了我精神追求。

      漱心岛启用后,人气愈来愈旺,大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势。久而久之,便生有“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之感。没有朋友的日子,安静读书思考,激情来了心潮澎湃,总想写点东西,但缺乏勇气,生怕人笑话。回想自己也曾做过的作家梦,无事写写过往也算过把作家的瘾。写就写呗,自娱自乐,法律从来也没有规定谁人能写谁人不能写。

     退休之前,西安某培训学院徐陋教授找到我,要我加盟他们,讲授国际地缘政治及创新经济。令我诧异的是他有备而来,问其究竟,原来他听了一次我在学院培训会上,题为“为什么中国经济要拿华尔街说事”的发言后专门找我,这可能是我们之间同频共振的地方。我说自己中专毕业难以承受课题之厚重。徐教授说,知识不在学历的高低,而看平时的知识积累。尽管徐教授很真诚但我没有轻易允诺。不过这次邀约,激发了我读书思考的勇气和信心。于是,我把自己关在漱心岛,埋头读书,查阅资料,精心备课,希望以后能为企业搞好培训服务。谁知想得再好,都经不起现实的打扰。

     一日,多年要好的朋友来到漱心岛,他与我同龄也是书法家。他想出一本书法集子,让我为他代写序,我说自己一不懂书法,二没写过文章,这不是难为么!他执拗地说,就凭你的审美和为人一定能写好。他诚信诚意的样子,我只好答应了。

      恭敬不如从命,心里虽然忐忑,但也倒觉新鲜。我虽然是文学的门外汉,但始终坚信,文无定法,必须有感而发,绝不能无病呻吟。朋友的事,再苦、再难也要帮,不能辜负朋友的信任。

      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文章完成后,我激动地把文稿发给几个文学界的朋友,让他们把把关,生怕哪里不合适丢了朋友的面子,必定是要印在文集上,容不得半点马虎。次日大早,突然接到朋友电话,你的《信马由缰话健龙》已被多家网络平台转载,朋友圈都传疯了。我莫名其妙,待打开手机看时,又有几家网站转载,网友点赞、跟评者犹如潮涌,令人目不暇接。这突如其来的网络发酵,多少人为之震惊。这篇文章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后来创作的原生动力。

      不久,我针对老家门前道路变化,又写了《凝瑞门》,此文一出,又是一片哗然。这篇文章由于是在老家——静虚堂完成的,与渭南的漱心岛遥相呼应,从此我不停地奔波在漱心岛与静虚堂之间。继去年11月15日的《信马由缰话健龙》到今年9月底的《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共发表40篇散文,从《漱心岛》到《静虚堂》,从《印象韩城》到《潼关,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从《中华郡,黄帝铸鼎的地方》到《远读漫品道华山》写满了神奇,《天柱山的过往今生》《合阳有个小蓬莱》《陈忠实,我的老汉哥》尽显风流。



      回想这40篇散文的创作经历,也不知是怎么走过来的。其中有汗水、有激情、有惊讶、有赞叹、有不解的问。前不久,韩城等地的多家媒体报道我为渭南的著名作家,引起不少读者质疑,我想自媒体时代谁想怎么说那是人家的事,没有人给我评级发证,所以自不言说。世上的事也许怪就怪在这儿,想得到的永远得不到,不想得到的总是先期而来。说真的,我不想让人称我著名,我只想让人把我叫马云或马化腾,兴许叫得多了,就有花不完的钱,但愿如此。

      此书完稿后,我首先想到的是清初合阳人,陕西布衣诗人康乃心的一枚方印“家在黄河太华之间”,之后,又觉得清代蒋士铨的诗句“删除晋语唐风后,磅礴河声岳色旁”,仿佛黄河的奔流声与华山的壮丽景色磅礴而来。斟酌再三,最后决定用《河声岳色》作为散文集书名。

     在此,我要感谢一位叫王富军的农民朋友,是我的本村发小,按辈份他经常叫我领导叔。他虽在农村,日子过得也比较艰难,但他一直热爱文学。我退下来的时候,他见我就说,领导叔,你现在有时间了,你必须写文章出书,不然的话,一对不起祖先,二对不起一肚子学问,他很自信。后来,我每写完一篇文章,都先发给他,他很是认真地阅读并提出意见和看法,以增强我的自信和动力。

     在成书的过程中,首先要感谢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李康美先生作序,河声先生插图,还要感谢路树军、王君龙、郭俊民、王旺山、王宝君、姜芳、何翰林、马栋、周洁、罗竹芳等先生女士对此书的关注。感谢合阳党宪宗、史耀增、行相彬、党宏、党鸣、吕录成、张忙全等文学前辈和作家。当然,还要感谢妻子王春荚和女儿王绚,在成书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编辑和校对工作

     同时,感谢《合阳虹媒资讯》任卫明、秦和平、萧绪康,合阳公安文联王银虎、康继成、雷富盈、王鹏飞等给予的帮助!

   2025年10月2日于合阳老家静虚堂



作者简介:

王标,大学学历。国家公职人员。爱好旅游、文学创作。


值班总编辑: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