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温泉花乡 大美商河 我在线上传承非遗—鼓子秧歌
作者:侯甲梅
人间四季,温婉有序,花开自赏,花落自悦,心有阳光,总是欢喜。作为一名教师,不求所有的日子,都泛着光,只愿每一天,我的学生都承载着健康,浸润着校园那缕缕书香的温暖。人生无常,今年的四月商河与往年不同,让所有商河人没想到的是新冠疫情来到了商河,关联到了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在发现疫情后,为了尽快遏制病毒的传播,学校领导采取果断措施,实行“静态管理”, 封闭生活小区,非必要不外岀。活动范围仅限于居家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更是严格要求每个学生及我们教职工足不出户,居家静止,线上教与学,杜绝聚集。或许对于这些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郁闷、无聊的。但是对于一个负责任的教师来说,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随遇而安,宁静致远。有很多时候我也希望时光慢慢行走,带着我的学生欣赏大好时光。
但疫情的到来显得春风无力,却依旧吹送花香;缕缕芬芳,片片花瓣,在无人欣赏的空间翩翩起舞,慢弄清影……我的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总是问我,老师疫情什么时候结束?我们村里封了,爸爸妈妈上班的地方也封了,我很害怕,老师你害怕么?我说不怕!孩子们,你们也不要害怕!听老师的话,我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做好居家隔离、不给国家添乱,做好自己我们就能战胜这场无硝烟的“战争”。花儿为了自己的生命,都想在春之枝头多绽放一刻,我们也要不辜负时光。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好好学习,我们居家线上学习和锻炼都是要做到不给国家添乱。从今天开始,我们学校的地方课程也要搬到线上,我来教你们。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我认真选择既适合他们需要的,又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运动方式,真正做到了防控、学习、运动三不误。我把学校的地方课程,商河的非遗文化鼓子秧歌搬到了线上进行继续学习。没有道具,我就让孩子们用身边能利用的物品来代替,没有小鼓就用我们吃完草莓的塑料盆,家里的小脸盆、有的同学用家里的不锈钢盆、没有伞就用家里的拖把杆,没有棒就用身边的小棍,身边的衣服布头丝巾也是“花”的道具,道具是五花八门、你别说,孩子们兴趣盎然,学习练习态度比在学校里线下学习时还认真。
我这边更是忙活一番,手提电脑和手机并用钉钉在线课堂、钉钉直播或者腾讯会议带领学生同步学习,我一拍一拍地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纠正,教完动作,我就让他们在自己的院子里练习,把练习的动作作业再发给我,我对他们及时提出表演,动作不到位的我及时在线上连线纠正,孩子们在我带领这段时间学习的同时,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把我们得非遗物质文化传承的很好。
疫情期间不能返校上课,利用线上教学,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商河鼓子秧歌。为继续打造商河县许商中心小学的特色文化,我作为一名痴迷秧歌传承的一线教师,便在网上开始给孩子们进行指导、传授鼓子秧歌。90多名学生跟着我在线上练习伞、鼓、棒、花丑的基本练习。我耐心教授给孩子们鼓子的打法、头伞的基本动作,下蹲、跳跃、舞步怎么走、迈步怎么迈、笏板的拿法,伞头的引领姿态、要坐的线路,乐队的打击节奏等基础知识。我还充分利用自己作为商河县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的摄影特长,把原来拍摄的一些有关于鼓子秧歌的图片资料,同时发到网络课堂上,让孩子们见识学习了更多的秧歌流派和特点。我们商河鼓子秧歌动作洒脱、飘逸,难度和活动强度都比较大,练习鼓子秧歌有利于磨炼孩子的意志,关键在这疫情防控期间也起到很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系统的学习鼓子秧歌,首先,我在线上教学时,第一课时就讲授鼓子秧歌的历史起源:中国的发展史有5000年,而有着文明历史的却只有3000年,而真正有文化的历史大约商朝之后的1600年,而商河的鼓子秧歌却有着2000年的追溯历史。鼓子秧歌雏形于夏、商,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分“快板、慢板、戏剧”三大流派,有伞、鼓、棒、花、丑五种角色。鼓子秧歌是一支民间艺术的奇葩,它扮相俊秀,惟妙惟肖,节奏铿锵有力,套路变化繁多,动作粗犷豪放等特点,气势恢弘磅礴,鼓子秧歌是山东省的民间舞蹈。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被济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类)。2006年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高潮日。由于鼓子秧歌是多人组成,组织严密的一项活动,所以行动总是那么气势磅礴,让人人心沸腾!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商河县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全县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将鼓子秧歌传承下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2008年,学校便启动策划了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同年3月份,学校鼓子秧歌队成立。我作为学校辅导员,开始指导孩子们学习练习鼓子秧歌,开始走上了让鼓子秧歌走进校园的非遗文化传承之路,并编写了校本课程《商河鼓子秧歌》教材,开始进行普及性训练,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学习。作为传授者我积极配合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秧歌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每周三下午社团活动雷打不动,组织学生统一学习。
同时,还组建了许商中心小学鼓子秧歌艺术团。为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精髓,学校特批我利用上午大课间和下午最后两节课后延时服务时间,组织鼓子秧歌传承训练活动。在学校操场或者楼前的广场上,学生们或举鼓或扛伞,进行鼓子秧歌的训练。在训练现场,铿锵的锣鼓,灵动的舞姿,绚丽的色彩,变幻莫测的舞蹈阵势,学生们将鼓子秧歌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的惟妙惟肖,充分我校鼓子秧歌艺术社团的独特魅力,舞出了校园学生应有的艺术风采,每场排练结束都赢得广大师生的阵阵掌声,也让非遗项目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线下教学还是线上鼓子秧歌教学,在传授时都是结合商河鼓子秧歌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活泼、洒脱爱动的特点,编排出独具特色的校园鼓子秧歌。它以鼓伞为主,整场以大鼓、锣、钹、钗为主旋律,指挥场阵变化。表演的学生在特定场地范围内,变换阵形,其间文场、武场穿插进行,其中的阵形有长江后浪推前浪、雪花阵、双十阵、迷糊阵等、带有传统元素,又具有时代气息。让看秧歌表演的人-看了,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场面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极端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第三,鼓子秧歌是团队合作,通过排练学生们的意识和集体观念大大增强。每次排练孩子们都是提前来到学校排练场地,自觉练习,有时为增强观赏效果,我对传统队形进行提升改造,去掉耗费时间环节,孩子们对新阵型反复排练,每天跑3—4个整场,每场6至7分钟,因练习密度大,我们的铜器锣、铙、镲还有小鼓、花伞等器械经常损坏。连续3场场排练下来,有的孩子累得躺在草坪上,当听到集合排练哨声时,立即爬起来继续练习,无论怎样仍阻挡不住孩子们排练的热情,跟着锣鼓点有节奏地展示每一个动作。几分钟表演,他们舞出了气势,都以高标准完成每个动作,赢得了在场同学们和老师的阵阵喝彩。无论学生们线上还是线下学习鼓子秧歌,我与学生、与家长交流的机会也多了,孩子们的身体也更健康了。
总之,商河的鼓子秧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舞技健美、气势磅礴,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它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齐鲁文化的骄傲”,每学期开始,我负责具体实施鼓子秧歌的特色教学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做到教学有创新、教研有理论、学生有特长,并且将其融入学校的常规课程活动中,组织学校的鼓子秧歌社团有序进行排练表演,以此强身健体,祈福来年五谷丰登,也商河非遗物质文化鼓子秧歌培养了一批后备人才。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许商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教师、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侯甲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