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深度透视

娄义华:求职能力训练营破解“就业迷茫”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5/09/12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作者 娄义华

 

求职能力训练营是由人社部主导,以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青年群体为重点培训对象,兼顾登记失业青年、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其他青年群体。通过7~8天全封闭式培训,开展制作简历、模拟面试、实地企业参观、求职路演等课程,提升青年就业求职能力。求职训练营在全国各地展开培训。(东南网9月11日报道 )

 

当68名青年走进福州市求职能力实训营的那一刻,他们不仅带着简历和期待,更带着对这个时代就业困境的集体叩问——我们该如何与"就业迷茫"这场心灵拉锯战达成和解?

 

这场特殊的实训营,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就业迷茫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危机。天津理工大学毕业生王宇宁的故事颇具代表性,她的职业选择长期被"妈妈希望我考公考编"的期待所裹挟,直到他在智能工厂看见机械臂舞动的瞬间,专业学习的记忆才被真正唤醒。这种"随大流"到"看见自己"的转变,恰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个体化进程"——当年轻人开始将职业选择视为自我实现的路径而非生存手段时,那些被社会噪音掩盖的职业兴趣图谱才会逐渐清晰。

 

实训营最富启示性的突破,在于重构了求职教育的范式。与传统职业培训填鸭式的技能灌输不同,这里构建了一个允许试错的"安全试验场"。当脑瘫患者陈毅撑着助步器唱响《爱拼才会赢》时,当先天性脑积水的傅灿煌从缄默到主动表达时,这些瞬间都在诠释一个真理:求职能力的本质是自我表达的勇气。数据显示:超过50名学员克服紧张完成路演,这个数字背后,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把求职过程还原为人的成长过程,让面试场景成为检验而非审判的场所。正如学员们的感悟:"敢说比说得好更重要",这种认知颠覆了以结果为导向的传统就业指导,赋予年轻人宝贵的心理资本。

 

从更深层看,实训营折射出代际职业价值观的和解可能。在"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辩论中,陈宇道出了年轻人的普遍困境:父母的实用主义与子女的理想主义形成的拉锯。但王宇宁母亲从质疑"私企稳定性"到认可机器人行业前景的转变,揭示了两代人达成共识的路径——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而是通过信息对称建立理解桥梁。这种代际对话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正在消解"稳定至上"的传统就业观,与社会新兴岗位需求之间的认知鸿沟。

 

当结营学员带着初面PASS卡,或未竟的遗憾各奔前程时,这个实训营留下的最大遗产,是让年轻人理解就业迷茫的破局之道,不在乎外部标准答案,而在三个维度的自我建构:通过职业性格测评,完成"我是谁"的定位,借助模拟面试,实现"我能做什么"的能力具象化,最终在代际对话与社会需求间找到"我要往哪去"的平衡点。福州市将实训模式推广至高校与社区的计划,或许,标志着就业服务正从政策扶持转向人的发展——正如那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细节:学员们合作设计的海报上没有标准模板,每张都闪耀着独特的创作光芒。

 

在技术颠覆职业形态的今天,求职能力实训营提供的不仅是一套面试技巧,更是一种应对不确定性的生存智慧。它提醒我们,与就业迷茫对话的最佳方式,是将其视为自我探索的契机而非障碍,因为所有真正的职业选择,最终都是对生命可能性的勇敢测绘。当年轻人学会用STAR法则解读自己的故事时,他们已然掌握了这个时代最珍贵的职场货币——将独特人生经历转化为职业竞争力的叙事能力。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