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城里人60岁摇扇喝茶时,90岁老农为何还在玉米地挥汗?
中国早报陕西讯(特约记者 周刚振)90岁农民的"退休标准":烈日下的玉米地里,90岁的王三徐锄头起落间,黄土扬起一道弧线。我蹲在田埂问他:"城里的公务员60岁就领养老金跳广场舞了,您这'退休年龄'到底是哪天?"老人用皲裂的手掌抹了把汗,咧开缺牙的嘴笑了:"娃,等阎王爷下通知单那天呗!"就在不远处,80岁的李婶正背着满筐五味子下山,佝偻的脊梁被压成一张弓——这些老人用生命诠释着中国农民特有的"退休制度":咽气,才是停工通知书。
城乡养老的"冰火两重天":当城市老人每月按时收到足额养老金时,农村老人正颤巍巍地数着123元的城乡居民养老金——不够买一盒降压药;当退休教师们在老年大学泼墨挥毫时,老农们正在悬崖边采挖药材,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据2024年有关资料显示,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已超3000多元,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仅为170一190元,相差接近20倍。
"不死就得干"的生存法则:在陕西某贫困县的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人仍在务农的比例高达82%。"这哪是勤劳?这是拿老命换活命!"村支书老米拍着桌子说。他给我算笔账:老两口每月246元养老金,不及城里老人一顿早茶钱。若遇上大病,新农合疗报销后自付部分仍能压垮整个家庭——去年村里有老人为省医药费喝农药,遗书上就一句话:"不拖累娃们。"
被遗忘的"银发生产力":这些超龄劳动者支撑着中国农业的"银发生产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5岁以上占比已达33.6%。他们种着全国38%的耕地,却享受不到职业农民的退休待遇。某农大教授指出:"把80岁老人务农美化成'勤劳美德',是对养老保障缺位的粉饰。"
退休,不该是城乡间的奢侈品:某省试点县已建立农民退休制度,对65岁以上完全失能农民发放每月500元养老补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建议:"应建立梯度式农民退休机制,将土地流转收益转化为养老基金。"毕竟,当城市老人在三亚避寒时,农村老人也该有权利在炉火边打盹——而不是倒在丰收的稻田里。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明确写着:"人人有权享受养老保障。"当我们在讨论延迟退休时,是否该先让数亿农民拥有真正的"退休"资格?夕阳西下,我又看见王三徐背着柴禾蹒跚而归,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就像中国农民等待了半个世纪的养老公平之路。(本文作者声明:仅为个人观点,一孔之见,并无不良引导)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