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培根铸魂:文化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 共同的聚焦点和发力点
作者/刘子敏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思想为先导、以文化为支撑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文艺的繁荣兴盛,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担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
(一)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是关乎精神的事业、灵魂的工程。文艺的内在要务是写人以及人的内心,文艺的最大功能是培育和影响人的灵魂,文艺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更是指引社会精神的灯塔。文艺工作者生产的不仅是文艺作品,更是精神文化财富,是组成民族文化、社会意识的要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文艺工作者用诗的语言、画的色彩、乐的旋律、舞的动作、书的线条,记录下全民战“疫”的感人故事,定格了各界守望相助的温暖瞬间,凝聚起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发展的脉搏,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思想,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方向,是关乎真理的学问、灵魂的伟业。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具有认知与解释社会、探寻社会运行规律、提供决策咨询、启发与引导民众等重要功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光荣使命,生产的是理论产品,提供的是精神食粮,武装着人的头脑,培植着精神家园。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当“绅士”当“战士”,以笔为援激发斗志、以言为方献计献策、以理论之力澄清谬误,在特殊的战场上“冲锋陷阵”,营造了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思想舆论氛围,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二)
文艺的培根铸魂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在价值观上培育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对创造和实现美好生活的信心。简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各种审美形式给人以力量、光明和希望。
建党近百年来,我们党的文艺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在革命战争时期,紧紧围绕“革命”这一最大主题,涌现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白毛女》等大量反映革命现实的文艺作品,在动员人民、教育群众、推动革命发展和胜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始终围绕“建设”这一最大主题,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写人民、为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新中国文艺高潮,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始终围绕“改革”这一最大主题,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指引下,涌现出了《班主任》、《平凡的世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一大批现实主义精品力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起精神旗帜、树立精神支柱、提供精神支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倾情服务人民,倾心创作精品,热情讴歌全国各族人民追梦圆梦的顽强奋斗,弘扬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奏响了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
(三)
哲学社会科学的培根铸魂作用,在于它从根本上关乎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建设,源源不断地向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思想成果。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就高扬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借助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力量,以先觉者的智慧,唤醒着沉睡中的民众,探寻着民族的未来。革命战争时期,以延安整风为突破口的思想解放运动,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成果——毛泽东思想,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经典名著,进一步冲破了苏联模式的局限,摆脱了教条主义的影响,初步探索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978年,在全国掀起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成为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先导,在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揭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把人们的思想从姓“社”姓“资”争论的精神枷锁和对计划经济的迷信祟拜中解放出来,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扫清了观念障碍,社会主义从此走上了生机勃勃的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四)
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培根铸魂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和路径,就有可能事与愿违甚至失去存在价值。
进入新时代的文艺,作品数量与市场繁荣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当下文艺中属于时代又指引未来、源于生活又言于生活的精品力作依然欠缺。有些作品对现实问题的表现过于悲观,有些作品则对现实矛盾、现实问题刻意回避,或者在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时有意淡化历史背景,有的舆论和评论对严肃探索、表现生活曲折的创作不能认可,导致流于感性表面、技巧手法的作品多,娱乐化、资本逐利、曲意逢迎的作品多,这些作品缺乏积极健康的思想精华,无法让人丰富厚重地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共同理想,从而不能自觉担负起培根铸魂这一重要的现实使命。
发轫于革命时期、奠基于建设时期、繁荣于改革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伴随党和人民的奋斗,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廓清时代遭遇的疑惑,焕发出了思想的张力和伟力。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当下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缺乏“人间烟火味”,或脱离实践追求“书斋里的学问”,或盲目比照生搬硬套西方外来理论,刻板、空洞地追求小众化、晦涩化的研究成果,不仅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发展,而且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相背离。这样的哲学社会研究,人民群众既不需要,更不喜欢。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需要用深刻的人文精神、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来充实;形而上的哲学社会科学则需要有效的渠道和载体去接触大众、观察现实、影响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讲,前者的长项恰是后者的需要,而后者的内蕴正是前者的追求。如果让艺术的仅仅归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的仅仅归于哲学社会科学,则两者或疏于内容的饱满、或缺于精神的表达、或欠于现实的联系,都不能很好地完成传递正确价值观、激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使命任务。唯有在它们之间打通一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桥梁和纽带,才能使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共同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五)
当前,文艺界与哲学社会科学界是否能在培根铸魂这一共同任务面前聚焦发力,必须把握和落实好三个基本点。
从受众的角度把握培根铸魂的切入点。文艺工作者必须明白,他们所面向的广大受众并非只会满足于肤浅的、感官的、短暂的刺激和快乐,而是同样希望能享受到真正具有精神价值的艺术精品。最近热演的《大地颂歌》,以歌剧的表演方式反映精准扶贫方略,其主题是宏大的、题材是深刻的,经过艺术家的精彩演绎,因而呈现出各方好评如潮、一票难求的盛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明白,理论只有彻底就能说服人,普通群众虽然可能没有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但并不妨碍他们去追求和汲取思想上的财富。前几年,湖南推出的电视理论节目《社会主义“有潮”》,生动讲述社会主义的前世今生、内涵外延,同样成为收视热点、产生重大反响。无论是文艺工作者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必须尊重受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研究导向,努力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从从业者的角度把握培根铸魂的着力点。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领域,如果各自站在自己的地盘上打转转,那么就谈不上融合和借鉴。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一批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近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运用网络视频讲授刑法知识,因其诙谐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深厚的学养迅速走红,使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法律常识,接触到了法治精神。罗翔的成功告诉我们,走下讲台、走出书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可以更好地走近社会、走进大众。又如《百家讲坛》、《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通过赋予文化内涵和底蕴,使观众在“轻松一刻”中感悟到中华文化之美,文化自信也由此氤氲升腾。诸如此类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成功例子,说明两个领域在跨界交集方面可以有更多的践行者、有更多的精彩成果。
从驱动力的角度把握培根铸魂的关键点。任何事物的推进都需要驱动力。长期以来,一些文艺作品的驱动力是上座率、收视率、广告收入、码洋,因为短平快能抓流量、能变现,被认为是“好作品”;哲学社会科学界一些人的驱动力是论文发表数、专著出版数、项目立项数,所以大家都坐在电脑前不停地写,做文字的简单搬运工。只有当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不止于市场和利润,而同时考虑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力的时候,文艺工作者才会敢于把厚重的思想印记刻印在自己的作品里;只有当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文字和观点的堆积,而同时考虑其对普及社科理论、引导民众心理、唤醒民众自觉所起的作用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有可能舍得付出时间、分出精力去做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众化的工作。所以,只有先解决好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的这一关键性问题,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培根铸魂之用才能从根源上得到推动和巩固。
……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统筹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课题,两者之间不能“隔着一条河”,更不能“隔着一堵墙”,必须两手抓、两促进、相融合,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作者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副主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