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白芽寺”的前世今生

编辑:张兆伟 发布时间:2025/02/17 来源:中国早报
分享到:

作者 刘 涛

   山东临朐八景诗中有“白芽寺里枯松树”一景。白芽寺在何处?民国《临朐续志》称,“寺在县治西南五十里尹士社,由常家溜庄西北行二里许,有古刹森蔚,即白芽寺也。”

   由仲临公路路口的朱家坡村西行约二公里许,便是常家溜。山口处两山对峙,左首歪头崮,右首志公顶,歪头崮状若马首,志公顶形如卧虎。关于这两座山,还有一段龙马斗猛虎的故事,传说有龙马与猛虎在此相斗三天三夜,最后皆精疲力竭,蹲地不起,便化做了这两座山。

   白芽寺就在常家溜村西北山谷中。山谷风光秀丽,植被极好。过去的史书对该寺记载不多,究其原因,民国《临朐续志》以为,“寺在西南邃山中,距城既远,又不临通衢,士大夫鲜往游者,旧志既缺载,历检邑先正著作,亦无记述题咏。”

   史书中,关于白芽寺的资料虽然缺憾,但该寺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史实。

寺名的由来

   传说该寺因由枯松树生白芽而名。民国《临朐续志》载,“寺西山上有五龙潭,相传潭畔松树已枯,忽生白芽,奇异非常。今寺与五龙潭虽存,而枯松久已无迹矣!”该志所记,亦是由民间传说而来。

   枯松发芽之前,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五龙潭畔有一古松,盘根错节,状如虬龙。山中有猛虎,常到潭边饮水,亦进村伤人。寺中长老为民除害,将虎打死。在煮食虎肉时,虎肉常煮不烂,没法进食。长老夜得一梦,殿中伏虎罗汉曰:“欲食龙虎肉,需得枯松枝。”长老醒来,遍寻枯松枝不得,便想到了五龙潭边的老松树,锯下一枝,竟然中空。燃得数枝,虎肉竟烂熟。从此,这株古松便远近闻名了。

   松树,多是死而不枯,这株古松到底是死而枯,还是像许多古槐一样,枯而不死呢?这无人得知。枯松发白芽,实为罕见。由此,寺以名之。至于该寺有关碑文中称“白崖寺”、或“白涯寺”“涯”“芽”同音,是否“芽”字由“涯”演变而来,无资料可考。

悠久的历史

   白芽寺始建于何时,已难考证。据现存的《重修地藏殿》碑文的撰写者“小塘仙师”在碑文中说,“白芽寺创自春秋,兴来久矣。秦汉曰白塔,唐宋曰灵峰,元明又日白芽。”此说与佛教传人我国历史不符。“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人中国”,白芽寺若果真是创自春秋时期,初创时绝非佛寺,只能是其他庙宇,而后又演变为佛寺而已。

   但是,白芽寺的历史确是悠久。明万历二十四年,贺缟在《重修灵峰寺大殿记》的石碣中说:“自唐以前,佛殿原建在,前有大石,遗迹在焉,弘治十五年迁于今地。”这证明明万历年间该寺仍称灵峰寺。在原地藏殿东侧,当今林场所建北屋的后窗上,有一块被作为窗台石的残碑题有《重修灵峰寺碑》,仅能辨认的碑文有:“□城五十里地名曰白涯寺,震有峻岭,兑有山河,建有山河大地(以下在墙中)……庙貌离出”等语。据林场工作人员称:此碑即明弘治十五年《重建灵峰寺碑》。碑文中称“白涯寺”与小塘仙师所说“元明又曰白芽,”亦不相符。

   从白芽寺僧林墓地考证,亦可说明该寺历史久远该寺原有僧人墓地两处,一处在现寺址西南约50米处叫作和尚林,是后期和尚所葬墓地。另一处在寺西南的牛栏山(原名涅槃山)山腰,叫作塔林。据1959 年到白芽寺林区工作的房德顺介绍,塔林原占地面积约3市亩,有大小不等的石塔、砖塔30 多个,由上而下排为3列。1964年整大寨田时全部毁坏。现只有最上方一道石堰中残存一方形青石塔座。从塔座铭文得知,该塔为金代皇统时期任住持、并于金正隆三年选定寺址、搬迁灵峰寺的文宽和尚之墓塔,也是第一个葬入该墓地的僧人。据铭文载:文宽和尚俗家姓王,泰安新泰人,幼年向佛,辗转来到灵峰寺,于金熙宗皇统时期始剃度出家,后任灵峰寺住持并于金海陵王完颜亮正隆三年选定寺址重新修建灵峰寺。文宽和尚任住持26年,于大定癸卯(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二月丁未圆寂。

   白芽寺内现存金皇统八年断碑一块,不是建寺或重修碑,乃是一幢疏文碑。据林场人员说,断碑是从山脚下的原寺址搬来的,盖屋时没用上,林场人员便用来放置花盆,后有人发现是块金代碑,是现有残碑中年代最早的一块,林区负责人赵焕同将其收藏。该碑是一横长竖短的石碣。碑文仅存“牢闭门户、着腰缠脚归依之意何如,缩手插头慈悲之心安在,无或驻锡”“幸口携镕谨疏,皇统八年八月 日疏”,再后即是三位官衔和人名,并监寺僧与石工的姓名。石碣较小,估计前面碑文也较短,因现存文字仅是碑文结尾,故难析全文之意。疏是封建社会臣下向君主分析、陈述事情的条文,该疏的内容可能与灵峰寺有关,因此被刻成石碣,存于寺内。金皇统八年(1148)距灵峰寺迁址定位的正隆三年(1158)正好十年的时间,而文宽和尚的塔铭中亦有“适阜昌以来不许度人者十余年”及“皇统天子推旷荡之恩,若缁若黄未受具者一切度之”等语。据此推断,此碑可能是地方官员关于建寺及剃度和尚的疏文,因此刻碑存念。

   综上所考,可想自芽寺既非创自春秋,亦非建自秦汉,极可能是建于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宋代以前规模很小,到金代经文宽禅师发扬光大,并得到地方官府的支持,才开始香火旺盛,规模扩大。关于枯松树和锡杖化龙的传说也随着寺院的兴盛广为传播开来,其后历盛不衰。直到明朝,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灵峰寺也开始衰微。经明弘治十五年的再次迁址,及明清两代的多次修缮功饰,虽也颇具规模,但终不及金元时期的鼎盛。这期间既无有影响的高僧,亦未作显彰的盛事。自进人民国时期,仅以临朐八景诗中有一句“白芽寺里枯松树”流传于世。

寺址的变迁及建筑布局

   最早的灵峰寺在五龙潭南的山梁上。据常家溜村老人回忆,20世纪60年代在此地修水池时,挖出了一些石柱和柱座,据地形分析,原寺在此规模较小,因此文宽和尚才将其迁至原寺西北涅槃山和玄武山山脚交汇处的一块平地上,面积约3亩,依山傍河,五龙潭水流经此处,是理想的寺院地址。灵峰寺迁此地后,原寺一带改做墓地。灵峰寺在此历金、元、明三朝,345 年又于明弘治十五年(1503)迁于今址。

   灵峰寺先后两处旧址的建筑无考。今址整个寺院南北长 65 米,东西宽 35 米,总面积约 3.4 市亩。建筑布局为前后两院,前院是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后院为地藏书萨殿及僧舍。民国后期,寺院山门、大殿等古建筑因年久失修,或残破,或坍塌,已是破败不堪。山门残破后,继被拆除。“文革”中“破四旧”时,一切有艺术价值的壁画、砖雕和有史料价值的碑碣均被毁坏,现仅存的清光绪六年《重修地藏殿》碑,在“文革”中亦被摧倒跌断。“文革”后复立起,用水泥粘接,故碑文残缺。另有明万历二十四年仲夏《重修灵峰寺大殿记》石碣,长 90 公分,宽 60 公分,现横卧于井口上。其余断碣残文只能散见于寺内外的墙壁上、石堰中。

   1947 年临朐解放后,临朐县养蚕所在白芽寺成立,清除殿中佛像,占用了前院的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翌年养蚕所迁杨善,该寺成为常家溜村的小学校。1958年嵩山林场在此设立白芽寺林区,成为林区管理人员驻地。该寺最后一名和尚俗名白升堂,法号灵秀,杨善镇白家李召人,解放后继续留居寺中,种地为生。1958年死后葬于寺前和尚林中。

   今考,前院大殿与西配殿等虽残存数楹,其墙体、门窗等均被后人居住使用时所改造,早已面目全非。前院东配殿前原有一株 300余年的凌霄花,甚为珍贵,1998年被人挖走,实为可惜。后院地藏菩萨殿前有树龄达 300余年的四月雪一株,枝繁叶茂,恐怕只有此树是该寺自清朝以来,历经变迁的见证了。

值班总编:邱天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