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清明节商州龙王庙祭父亲
中国早报陕西讯(通讯员 程艳艳)今年遇上了倒春寒,清明前夕风大沙大,周末早上七点半,弟弟就回家祭坟了,怕四岁的孩子着凉,所以我没回去,可是思念如白马,自别离,未停蹄。其实我很想去父亲的坟前磕个头,告诉他,你的儿女来看你了。
父亲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家里排行老七,上面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虽然在家排行老幺,但由于爷爷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处于贫穷家庭的他过早的品尝到了生活的苦涩。据母亲讲,她嫁过来时父亲只有两间土房,一间做灶房一间做卧房,炕上只有一张破席子。你无法想象,就是在这样的光景下,他们是如何含辛茹苦,咬紧牙关,把我们姊妹三人养育成人的。
当然,父亲还是享受到了他作为老小的恩惠,至少他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读完了初中,然后去修镇旬公路,数年后,在二姑父的帮助下,父亲去镇安的山沟沟里教书,尽管那时民办教师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块,而回家一趟需要坐大卡车颠簸摇晃整整一天,但父亲一呆就是17年。后来由于母亲怀了弟弟,父亲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主动请辞回家务农。可以说,父亲的前半生奉献给了大山里别人家的孩子,而后半生奉献给自己的三个孩子。
这些六岁之前的事,我大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自我上学起,父亲就在家种地。最远的地在北坡顶上,那时父亲背一背篓麦子从地里回来,要走半小时山路。山路十八弯,不仅弯多,还特别窄,路两边长满野枣树,一不小心枣刺就划破裤子或是扎了手臂,但这并不妨碍父亲每次背麦子回来,还带回几株覆盆子,他是连枝干一起折回来的,所以,我们吃的时候还有那种新鲜感。有时他会抓几只蛐蛐回来,放在用麦秆编的笼子里,挂在门口梨树上。一下午,我们一边捡麦秆,一边听着蛐蛐叫,那是盛夏里最美好的时光。
作为半个农人的父亲,没有生意人的精明,也没有从一出生就与泥土打交道的人那么好的苦力,但却有着教书人的纯朴正直和心灵手巧。在干农活的过程中,父亲无师自通学会了简单的木匠活。家里的板凳椅子柜子,都是他自己用木板打造的。弟弟小时候,父亲还给做了一辆带轮子的木质儿童车,把弟弟放在里面,吃喝拉撒都不成问题,解决了母亲忙于家务而弟弟无人看管的难题。
父亲还会砌石墙,他垒的石墙既整齐又结实。父亲也会嫁接果树,每年惊蛰到春分前后,就和他的堂哥翻山越岭去给农家嫁接果树,最多的是嫁接板栗,经他手嫁接的果树成活率非常高,所以很多人愿意请父亲,每年初春,父亲也凭自己的手艺有了一份微薄的收入。那时我们最快乐的事,就是趴在土炕上数父亲带回来的一堆皱皱巴巴的纸币,一毛、五毛、一块、两块的都有,我们小心翼翼把这些纸币尽可能捋平整,就像整理我们的明天,因为这些就是我们明天的学费,是一家子的油盐酱醋钱。
十一岁那年,二伯家盖房子,父亲在帮忙时不慎从三米多高的房顶上掉下来摔在石头上。我放学回来,母亲在案板上擀面,父亲躺在炕上,腰疼得动不了。看着他那憔悴的模样,脸疼得都扭曲了,那一瞬间,我别过脸去,不让她看见我哭。那一年,父亲43岁,平时身康体健,连感冒都很少。这一摔还好不太严重,躺了半个月就下地走路了。人们都说,父亲是幸运之人,会有后福的。
十六岁那年,我去城里上学,两三个月才能回家一趟。父亲常常走三个小时山路来城里看我。那时家里也不再吃黑面馍、浆水杂面了。他靠着家里的两头猪三头牛给我们交了学费,也偶尔出去打零工,干得最苦最累的活,但从来没少给过我的生活费。二十岁那年,我远走他乡去北漂,那几年很少回家,偶尔打电话告诉父母在外面很好。再回家时,发现父亲已两鬓白发,容颜苍老。他看见我,说电视剧里某个人和我长得特别像。我知道他是想我了。
二十五岁的时候,我出嫁了,父亲脸上洋溢着笑容。后来我和姐姐有了孩子,父亲也有了外孙,我们会隔几个月带着孩子们回来看他。他带我们看他的果树,说屋后又新栽了一片竹子,已经长成竹园。
说起他的花,他的树,永远是骄傲的神情。三十岁的时候,我和姐姐日子越来越好,弟弟也大学毕业了,本想着父亲劳累了一辈子,终于可以享福了,可是那一年他突然不在了,再也回不来了,走时才62岁。
他是发生意外去世的,走的很安详。脸上没有伤痕,没有痛苦,他睡在那里,就像睡着了。我喊他,大大,大大,他不答应。再喊,只听到窗外北风呼啸声,震耳欲聋。他走的时候,就躺在冰冷的石头底下。他一生钟爱花草树木,走的时候就躺在他的树林里。怕他冷,棺材里给盖了厚厚的被子,一层又一层。每当想起那个场景,我都泪流满面。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湿。我最亲的人变成一方矮矮的坟墓,他在里面,我在外面,看着很近,却远隔天涯。
我们总是在等以后,等不忙,等赚够了钱就带父母去远游,而殊不知,没有来日方长。他到闭眼都没走出那片山,那片土地,这是他的遗憾吧!父亲的坟就在他的果园,面朝南山,春暖花开。
旁边有一棵高大的玉兰树,玉兰花开的时候,纯白无暇,芳香四溢。清明风起时,竹涛声里恍惚传来他卷旱烟的窸窣声。原来思念从未断绝,就像他嫁接的果树,年复一年在年轮里开出新的花。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