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我爱吃粉蒸肉(散文)
湖北 王光兴(晓星)
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有着56个民族,各个民族、各个地方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但是都有着不同的美味菜肴。比如,在我的老家湖北过春节或者办宴席著名的菜点就有:粉蒸肉、粉蒸鱼、红烧肉、粉蒸鸡、肉卷、肉丸子、鱼糕等,其中我最爱吃的就是米粉肉,也叫粉蒸肉。
米粉肉为什么叫粉蒸肉,大家也许还不知道吧!它的由来有一个历史传说:清初明末崇祯皇帝微服南巡,到了郑韩,在一次郊游时,来到名岭(封后岭),天色已晚,加至腹中饥渴,由于天黑店远,无法回店,于是便投宿在一姓丁的农夫小店,善良的丁氏夫妇非常好客,把家中准备过年才吃的扣碗肉拿了出来,经过加工后,送于崇祯进食。崇祯食后大悦,当丁氏夫妇告诉他这是他们祖传的粉蒸肉时,更是留恋刚才的味道,甜中带咸;肥而不腻,回味无穷。第二天,天亮走时,崇祯对丁厨说到:“食之粉肉也,妙哉,来到郑韩城不来封后岭是一大遗憾也!不食丁氏粉蒸肉又是一大遗憾也!”随后,崇祯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份,并封丁厨为御厨,和他一起进宫,从此粉蒸肉一直流传至今。以至现在在老家过春节或者办宴席时候,粉蒸肉是一道必推的的美味菜肴。
记得1983年至1985年期间,自己在寒暑假来到原荆门教师进修学校(后来是荆门大学,现在是荆楚理工学院)参加教师中师函授学习时,我最爱吃的就是食堂里的粉蒸肉。当时是一元钱一小碗粉蒸肉,碗里上面是几小块粉蒸肉,里面是垫着蒸南瓜。为了每天中午能够吃上心爱的粉蒸肉,每当中午一下课,我就飞快地跑去食堂站队,好朋友任颐就跑去寝室拿饭碗。很快就买到了心爱的粉蒸肉。因为站在后面就买不到粉蒸肉了。每天我们都是第一个买到粉蒸肉,手里端着粉蒸肉,心中好像乐开了花,真是爱不释手呀!每天都是吃得津津有味!
每当我回到家里,奶奶都会蒸粉蒸肉给我吃,在奶奶蒸的过程中,我看惯也记熟了方法,大致方法是:“将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片,然后加入调味料,拌匀腌渍入味后,加入蒸肉米面粉拌匀,又在蒸笼里垫上荷叶,然后,上面一层肉,下面一层南瓜或者土豆地排好,就可以入锅蒸了。几十分钟后,一笼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的粉蒸肉就出笼了。粉蒸肉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在不同的地方,做出的味道也绝然不同。在有些地方,它不但是一种厨艺,更融进了民风民俗,每到春节或者家中办喜事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粉蒸肉来食用。可惜的是奶奶已经离开我们快二十年了,但她的音容外貌时常在脑中萦绕。
后来在我的鼓励下,妻子也小试牛刀,照着奶奶传授的技艺经常做一小笼粉蒸肉,虽然在色泽、味道上没有什么大不同,但我还是吃不出奶奶的味道。后来,我渐渐明白,奶奶的味道,其实就是家乡的味道,儿时的味道!在我心里,奶奶做的粉蒸肉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我吃得舒心、安心和放心,从中尝到了家的味道,尝到了爱的味道,也将是我一辈子念念不忘的味道。
作者简介:王光兴(晓星)生于1962年2月, 湖北荆门沙洋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担任过小学教导主任、政教主任职务,中学高级教师,2022年2月退休。现任中国早报、中国农业网、人民基层在线、乡村振兴网记者、编辑。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院总编,九江文学社副主编。同时荣获优秀记者编辑奖。湖北日报、楚天法治网、中国应急安全网、荆门新闻网、荆门文明网通讯员。已经发表新闻作品六千多篇,文学作品近百篇。六十多次评为镇级以上优秀教师,八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优秀记者、优秀编辑、优秀通讯员奖。
值班总编辑:邱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