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地方资讯

五台十小套音乐研讨会成功召开

编辑:谭强 发布时间:2025/04/01 来源:本站
分享到:

——聚焦五台十小套音乐,共谱地方文化传承新篇


中国早报网山西讯(记者 胡立成,特约通讯员张玉生)2025年3月27日,一场意义非凡的“五台十小套音乐研讨会”在五台云海大酒店盛大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台八大套》研究会精心组织,22位与会者齐聚一堂,其中包括11位专家,共同为《五台十小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

微信图片_202504011550066.png

会人员有白俊章、边晋峰、王计云、张建伟、侯万兴、李福堂、王俊华、李贵武、罗星平、马俊业、张玉生、牛玉堂、田林文、罗三俏、牛大伟、陈六奎、牛伟杰、孙俊伟、赵贤孝、卢月平、杨晓、王珍建。
 

研讨会拉开帷幕,共探音乐历史价值


微信图片_20250401155017.jpg

研讨会在白俊章的主持下正式拉开帷幕,他在讲话中强调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性。随后,张建伟宣读《五台十小套》来历与起名思路(讨论稿),李福堂进行了详细讲解。名誉会长白俊章指出,《五台十小套》历史源远流长,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它与《五台八大套》《五台大得胜》《五台民歌小曲》《五台山佛乐》《五台戏曲》共同构建起古老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五台音乐体系。然而,由于原始曲谱的佚散和老艺人的离世,这一珍贵的音乐形式曾一度失传。八大套研究会成立后,积极投身于《十小套》曲子的收集、挖掘与整理工作,他们寻访民间老艺人,翻阅音乐典籍,收集到相关零散谱本和曲子。经过对民间艺人吹奏习惯、乐曲应用场合以及各班社传承情况的综合考量,对收集到的曲子进行梳理汇总,并反复斟酌筛选,最终拟定了十小套的起名原则。该原则区别于八大套套曲组曲格式和起名方法,从民间社会生活实用性出发,坚持本土化、通俗化、适用性、灵活组曲、方便应用。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提交此次会议讨论的稿件。
 

专家深入研讨,初步确定命名与曲目原则


微信图片_20250401155024.jpg 

研究会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张建伟对讨论稿进行了初步解述。


微信图片_202504011550300.png

副会长、十小套命名组曲牵头人李福堂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音乐学家韩军在五台县调研五台八大套音乐时,就发现了《十小套》在当地流行的踪迹,这充分证明《十小套》音乐源于五台、流传于五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音韵,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就已盛行。五台十小套研究工作自2016年启动,历经7次修改,才形成如今的讨论稿。在研讨环节,11位专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逐套逐曲对十小套套名和相应曲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最终初步确定了十小套套名和所包含曲目的原则和意向。
 

明确后续工作,推动音乐传承与非遗申报
 

白俊章在总结时表示,此次研讨会成果丰硕,五台十小套基本框架已初步确定,但套名和所包含的曲目仍可进一步斟酌完善。他还对下一步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一是成立完善修改小组,由李福堂挂帅,王俊华、边新平、牛玉堂、罗三俏、牛大伟、牛伟杰、陈六奎、赵贤孝和马俊业等参与,形成初步意见后报研究会会长会议决定;二是《五台八大套大典》影像卷的内容、演奏、录制方案和具体组织工作由罗星平全面负责,李福堂、王计云、卢俊华配合;三是各演奏团队冠名《五台八大套》的工作由边晋峰负责;四是谋划在五台职业学校招录一个五台八大套音乐专业班。各项工作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边晋峰督办,张建伟负责总体协调,侯万兴配合,确保按计划完成。最后,张建伟详细安排了各级传承人申报等工作。
 

会议还提出,将以研究会名义制定“五台八大套乐团授旗办法”,以此推进五台八大套的传承和推广。同时,根据文旅局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精神,建议各乐团、班社积极主动参与非遗宣传的公益活动、研究和推广活动,积累相关资料,抓住时机申报国家、省、市、县传承人,为申报世界非遗创造有利条件。

微信图片_20250401155035.jpg

 会后,参会人员和专家组分别合影留念,此次研讨会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圆满结束,为《五台十小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五台地方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弘扬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值班总编:贺文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