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远去的驼铃(散文)

编辑:王光兴 发布时间:2024/11/09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许峰

   “毡房外又有驼铃声声响起,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再没有人能唱出象你那样动人的歌谣,再没有一位美丽的姑娘让我难忘记……”——王琪的这首《可可托海牧羊人》应该是2020年最火的一首歌吧!至今还在被国人广泛传唱,甚至被网上不少人填充了新的歌词,我四十多年前在大西北边防从军时曾经涉足过的可可托海,也在一夜之间伴随着王琪的歌声成了旅游热点。

 骆驼.png

我也非常喜欢王琪这首歌,听过无数遍。作为一个老军人,我倒不是被歌词叙述的爱情故事吸引,而是被王琪演唱这首歌的那种沧桑感所震撼。每次听着王琪那沧桑的歌声,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大西北那洪荒的戈壁沙漠,想起了当年在西北边防从军时的艰苦岁月,想起了守卫西北边防的那些战友们,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记得那是1982年盛夏,我被调到驻甘肃河西走廊的陆军原十九军宣传处从事新闻工作。报到后受领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跟随当时的军长、后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国防大学副校长的马伟志中将,去距离军部所在地近千公里外的原兰州军区某边防团检查工作。经向处里老同志了解,这个边防团直属于原兰州军区司令部,但因离兰州太远,平时的部队教育训练和管理交由隶属于十九军的五十七师代管。据五十七师反映上来的情况,这个边防团、尤其是驻守在中蒙边境上的三营,由于地处贫瘠戈壁沙漠,所守卫的边防线又长,不少后勤保障上的困难师、团两级无力解决。那时国家在经历了长期的国困民穷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中央军委要求军队勒紧裤带过苦日子,节省有限的财政收入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整个部队的生活保障水平很低,南方部队因气侯原因地里蔬菜、塘里鱼虾、栏里猪羊生长快,通过农副业生产可以有效提高干部战士生活水平,北方部队、尤其是驻守在那些自然环境恶劣、又远离内地的边防部队,纯粹靠那点供给标准低得可怜的军费开支,生活困难可想而知。所以马军长决定亲自带队到这个三营来一次现场办公,力所能及地帮边防团、特别是边防三营解决一下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一个大晴天,烈日烤得地面发烫。早餐后,马军长带着我们分乘三辆北京吉普车出发了。由于是去边防解决部队的生活保障问题,马军长这次没有带司令部和政治部的人员,而是带了后勤部的营房、军需、财务三个处长。汽车在沙石公路上蹎跛了一天,太阳快下山时才到达甘肃的灯塔县,按计划在这里住一晚上,第二天进入茫茫戈壁,直奔边防团三营驻地。

 

第二天一大早,车队继续出发,正式进入巴丹吉林沙漠的核心区域,好在一路上都是硬戈壁滩,没有公路也不影响汽车的行驶。快中午时分,我们穿越了三、四百公里的戈壁,才到达边防三营驻地,师、团的主要领导,都在三营迎候着马军长一行。下车后,我仔细打量了一下三营驻地,除了几幢简陋的营房和一座不大的光秃秃土山外,四周都是望不到边的戈壁沙漠。现场办公会是围着营部唯一的乒乓球台进行的,我被安排同营教导员坐在一起。一问,教导员是苏北人,也姓许,叫许忠润,同宗兄弟,顿生一种亲切感。

 

办公会开始,马军长来了个开场白,大意是他深知边防干部战士很辛苦,忠于职守,所以今天不是来听部队教育训练汇报,而是专门来解决问题。马军长这一讲,彻底打乱了营长和教导员准备好的汇报材料和思路,他们都不知说什么好。我马上提醒一下身边的许教导员:你看军长今天带来的都是后勤部的处长,你们就讲部队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许教导员心领神会,马上同营长你一句我一句,提出了十几个部队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如:因为驻地缺水,营连靠骆驼和骡子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内蒙古墟镇拉水;由于缺水,干部战士只能一个月轮流到几十公里外的团部澡堂泡一次澡;干部战士常年吃不到青菜,只靠每天一粒多种维生素药丸保持身体维生素的需要……,营长、教导员讲着,马军长认真记着,最后当场拍板:一、由军后勤部给三营购置三辆水罐车;二、由军后勤部拨款、团里负责给三营建一个澡堂;三、由军后勤部拨款给三营建一个大型蓄水池;四、由军后勤部军需处每月直接给三营划拨绿豆和黄豆,供三营发豆芽、做豆腐……办公会开了一个多小时,马军长将三营生活上需要解决的十几个困难,一一分工到位。

 

马军长一行要离开三营去团部了,许教导员拉着我的手依依不舍。我对许教导员说:今天跟首长行动没办法,我过一段时间再来营里住一阵子。许教导员连说几个好、好,并意味深长地补了一句:“可别忘了我们这个角落呵”。

 

一个多月后,正是夏季戈壁沙漠上地表温度最高的公历八月,我一个人再次踏上了去边防三营的路途。这次没有专车送我,先是坐火车中转到五十七师师部,再由师部派车送我去三营,到达边防三营时,已是我从军部出发的第二天傍晚了。部队己经吃过晚饭,但教导员许忠润和营长王忠祥还在等着我吃晚饭,看我到了,马上叫饮事员把饭菜端到乒乓球台上。晚餐是吃馒头,上了四个菜,一个牛肉罐头焖土豆,一个绿豆芽煮豆腐,一个腌雪里红菜罐头,一个沙丁鱼罐头。我知道,这是专门为接待我这个上级机关来的客人准备的晚餐。因为那时整个大西北部队的营连单位,除了每周末的一次加菜,每顿都是一菜一汤。菜大多是土豆、白萝卜、红萝卜之类,偶尔会放点牛肉、羊肉一起焖,而这些东西因戈壁沙漠地域根本长不出来,除罐头是部队配发的外,土豆、萝卜之类的蔬菜都要依靠军级以上的后勤部门到内地省市采购后再一级一级下拨。所谓的汤不过是煮菜后的涮锅水打点蛋花,放点青菜沬,碰上吃面条也就不用菜了。营连伙食单位一般都没有饭堂,更没有饭桌,天不刮风沙就在操场上以班为单位围成一圈蹲着吃,碰到刮风沙天气就在宿舍里围成一圈。许教导员用筷子指着绿豆芽煮豆腐对我说:这个菜是最近才有的,这得感谢马军长和军机关的领导,你们上次回去后没几天,军后勤部就给我们送来了几车黄豆和绿豆,团里专门到内蒙古帮我们请来了发豆芽和做豆腐的师傅教战士们制作,澡堂子团里也正在帮着建,相信我们这个角落不会被遗忘,生活条件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骆驼2.png 

“角落”?这是许教导员第二次在我面前说起角落这个词。晚饭后,许教导员陪我到各个连转转,我问角落是什么意思。原来是干部战士们觉得三营驻地在戈壁沙漠中心,纵向数百公里无人烟,横向数十公里才能看到为数不多的蒙古包,故将这里称为“沙海孤岛”和“角落”,以形容驻地的艰苦和与世隔绝。许教导员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个连指导员,在给刚入伍的新兵介绍情况时,指着操场边的厕所说,我们这里也有男女厕所,但女厕所从来没人用过,你们可以放心使用。听着这则笑话,当时我心中不知是感动还是苦涩。

 

我和许教导员走进七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摆放在操场边、窗台上那一盆盆花草。花盆五花八门,有子弹箱,有罐头盒,有废旧脸盆,盆里的一棵棵稚嫩的花草生机勃勃,有不少战士蹲在地上侍弄着它们。在这荒芜的戈壁沙漠上,这一点点嫩绿,是一道难得的风景。我好奇的问许教导员,怎么想起让战士们种花!许教导员介绍说:阳春三月,内地巳是花红柳绿的季节,当时的兰州军区郑维山司令员来三营视察,看到驻地一片荒芜,马上激励战士们种花种草,美化环境,建设营区。按照郑司令员的指示,营连干部带头写信给故乡的亲人,让他们寄来花籽草种,又专门用骆驼背、骡车拉,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内蒙古墟镇拉来泥土,分发到各排各班,让战士们在执勤、训练之余种花种草。就这样,营区外虽然一片荒芜,营区内却处处能看到点点红花绿叶。许教导员指着营房四周己挖好的条条深沟说:我们的沟已挖好,下一步是去拉土填上,明年春天就可以种上树,再过几年相信这里会是一片绿荫。说着说着,他黝黑的脸上,在落日余晖下泛着灿烂的笑容。

 

三营的部队,有一半部署在离营区数十公里的永久战备工事里,承担中蒙边界上的站岗放哨和巡逻任务,一个月与留守营区的部队轮换一次。当时的中苏交恶,蒙古国是原苏联的小弟,自然对中国不友善,边界关系非常紧张。第二天,我在营部书记小姚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了三营设在中蒙边界最前沿的一个驻点。当时正赶上一个班的战士全副武装准备出发到边界巡逻,我很想跟着走一趟,可惜骆驼不够,只能眼望着战士们坐在驼峰上,听着驼铃沿着国界中国的一侧逐渐远去。

立冬6.png 

我在三营住了一个星期,将我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笔六千多字的通讯《角落之歌》。那几年中国的新闻界为了呼应改革大潮,也在着手新闻改革,提倡短新闻,并硬性规定:消息不超过七百字,通讯不超过一千五百字。我满以为我这篇通讯报社用稿时会砍掉三分之二,没想到原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社的领导和编辑,大慨象我一样被边防三营指战员的事迹感动了,慷慨地给了我一个整版,全文照发。

 

1983年,我幸运考入了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兰州军区司令部继续从事新闻工作。1988年又调到广州军区某集团军从事新闻工作。自此,我再没回过大西北。但当年在大西北边防釆访过的那些边防指战员的音容笑貌却历历在目。我知道,随着改革开放后祖国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军队建设更是突飞猛进,边防部队的武器装备和指战员们的生活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了,军队也早已淘汰了骡马和骆驼,代之以现代化的边防巡逻装备。但当年为守卫祖国边防吃尽人间万苦的那一代军人的形象令人永远无法忘怀。在大西北的边防线上,他们就象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一样,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无怨无悔,负重前行。

 

“信步如舟瀚海行,狂沙遮日胜闲庭。历尽艰险终不悔,只为大漠响驼铃”。一一这是我当年赞扬骆驼的一首小诗,每读一次,脑海里都会浮现大西北边防指战员们那矫健的身影。

 

驼铃远去了,但边防战士们的精神永存!我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不会忘记他们。

 许峰照片3.png

【作者简介】

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四本书。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