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早报文学

《高山下的花环》:战火淬炼下的民族精魂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5/05/12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这部以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为背景的力作,通过钢与血、泪与火的战争叙事,构筑了一座由军人及其家属共同铸就的精神丰碑。作者以解剖刀般的笔触剖开部队生活的真实肌理,在尖锐矛盾与崇高理想的激烈碰撞中,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灵魂书写。

 

一、血肉铸就的英雄群雕  

微信图片_20250512205626.jpg

梁三喜与靳开来等年轻军人形象,承载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生命辩证法——当冲锋号吹响时,个人伤痛消弭于家国大义之间。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战士,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古老誓言。作者刻意摒弃了英雄主义的浪漫滤镜,让硝烟中的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真实的战栗与疼痛,却也因此让牺牲绽放出更震撼人心的光芒。

 

二、沉默者的史诗

微信图片_20250512205619.jpg

将军送子上战场的铁血决绝,与沂蒙山母亲颤抖着抚摸烈士遗物的双手,构成了民族精神的两极象征。作品以惊人的笔力挖掘出后方家属的隐性创伤:她们将最珍贵的生命献给祖国,却只能在无人处吞咽悲伤。这种"静默的牺牲"与战场上的呐喊同样振聋发聩,共同编织成完整的英雄叙事。

 

三、灵魂的淬火与重生

微信图片_20250512205638.jpg

战争作为终极试金石,不仅检验着勇气的高度,更丈量着人性的深度。怯懦者在枪林弹雨中完成精神涅槃,刚毅者在生死关头迸发耀眼光华。这种人格的剧烈嬗变,暴露出我们民族血脉中蛰伏的精神原子——平时隐而不显,危亡时刻却可撼天动地。

 

当硝烟散尽,那些永远年轻的面孔已化作山脉的轮廓。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既是一曲英雄主义的壮歌,更是一面映照民族精神的明镜。那些沾着战地泥土的花环,终将在集体记忆的深处绽放成永恒的精神图腾。(周刚振)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