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早报 >> 乡村振兴

筑牢低保防线:以精准识别守护农村社会公平

编辑:张国强 发布时间:2025/04/11 来源:中国早报网
分享到:

中国早报陕西讯(特约记者  周振刚)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低保政策作为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承载着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使命。但在基层实践中,“开宝马吃低保”的荒诞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不仅是对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损害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公信力。要筑牢这道民生保障线,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识别机制,让阳光照进低保制度的每个环节。

微信图片_20250411180631.jpg

 一、多维画像:构建精准识别体系。在我们国家,一些地方民政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开发了"智慧救助云平台",整合了多个部门的相关数据,通过交叉比对车辆登记、银行存款、工商注册等信息,就精准识别出某农户不符合条件的"假低保"。这种数据共享机制突破了传统人工核查的局限,为精准识别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前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绘制申请家庭的立体化经济画像,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程;同时,建立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同样重要。据有关资料显示,某民政部门制定了包含家庭收入、刚性支出、特殊困难等3大类12项指标的评估模型,通过赋分制量化家庭困难程度。这种科学评估方法有效避免了主观判断的随意性,使救助对象的识别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量化指标需要涵盖家庭资产、消费水平、社会关系等多维度信息,形成动态评估模型。

 微信图片_20250411180613.jpg

 二、阳光运行:打造透明监管闭环。据悉,某乡首创的"低保听证会"制度颇具启示。由村民代表、党员、乡贤组成的评议小组,通过现场陈述、质询答辩、无记名投票等程序确定救助对象。这种参与式决策机制让"人情保""关系保"无所遁形,两年间低保投诉量下降76%。公众参与机制需要制度化、常态化,建立由多方主体组成的监督网络;同时,动态核查机制是防止"一评定终身"的关键。某市建立了"红黄蓝"三色预警系统,对在保家庭实行分类管理。蓝色家庭每年核查一次,黄色家庭每季度核查,红色家庭每月跟踪。这种分级管理模式实现了救助对象的动态调整,确保制度弹性与精准度并存。需要建立定期复核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机制,及时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

 微信图片_20250411180619.jpg

 三、制度革新:构建长效治理机制。信用惩戒机制的建立总是能在关键时刻给我们带来惊喜和帮助。据了解,某地市将骗保行为纳入征信系统,违法信息保留5年,期间限制其享受各类优惠政策。这种失信惩戒措施提高了违法成本,实施后骗保案例减少43%。需要建立全国联网的救助信用档案,完善联合惩戒机制,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约束效应;同时,容错纠错机制是制度人性化的体现。某市出台《社会救助尽职免责办法》,对非主观故意造成的偏差予以宽容,另外建立快速纠错通道。这种制度设计既保护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又确保了错误及时纠正。需要明确容错边界,建立申诉复核机制,平衡制度刚性与人文关怀。

 微信图片_20250411180637.jpg

 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程度,折射着社会治理的精度与温度。振兴乡村,责任重大,务实行动不可或缺。目前需要以技术创新驱动制度革新,用机制完善保障公平正义。当阳光照进每个审核环节,当科技赋能每个管理流程,农村低保制度必将成为守护社会公平的坚实屏障,让公共资源的阳光真正温暖最需要的群体。这不仅是社会救助体系的升级,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在线咨询
QQ:1030896568
新闻爆料
zhongguozaobao@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