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佛照丹霞如梦中 三十六洞留仙踪
一一许峰诗歌研究第二部《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赏析系列二十六章
文/邹中海 图/王光兴
在上一章节,我们从大小两个方面,就许峰老师的艺术成就和对诗坛的贡献从四个维度做了浅显的分析。这也是继许峰老师诗学思想真、正、情、意、深五个层次的精准概括之后的又一次小结。那么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从传统美学中的基因、结构、意蕴、语言、人文精神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许峰老师的诗歌艺术特色和精神风貌。值得说明的是,在以前的文论中,关于许峰老师的文人风骨、诗里呈现出来的哲理与禅意等,也曾有过专门的论述。所以本文的重点,主要放在他的诗艺上,期待通过我们的不断讲解、挖掘、诠释和推广,为我国的诗歌宝库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正如许峰老师的诗句所言:“佛照丹霞如梦中,三十六洞留仙踪。”
一、开篇
(一)共融的人文精神之美
毫无疑问,许峰老师是当代诗歌界集传统美学的大成者。这个观点,已得到了几百万读者的认同。在很多平台,读者朋友们用阅读量和转发、赞赏表示了认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华优秀的传统诗歌文化其实已被西方文化冲击得支离破碎,诗歌中的很多传统美德,在一次次文化大变革中荡然无存。我们以诗歌为例,就会发现,当代诗歌已经模糊了散文与诗歌的边界,逐步向散文化发展,散文化倾向非常严重。诗歌之所以是诗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诗歌是韵文,中国自古就有“无韵不成诗“之说。然看现在的诗歌,尤其是新诗,很难把诗歌相提并论。当代诗歌不但破坏了原有的诗体结构、语言,也破坏了诗歌中的意蕴和韵味;在人文精神或传统美德方面,则更是全面沦陷,无秩、无美、无内涵已经成为常态,很多诗人连最起码的羞耻之心都没有了,他(她)们可能会为了一点小流量,可以无底线地出卖风情与灵魂,给社会上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感、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之根,如果让美德消失,让野蛮生长,那给社会造成的损害是难以估量、难以消除的。
我们一直在推广许峰老师的诗文,是因为他的诗文承载了中华最优秀的传统美德。他的诗文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概言之,既有人文之美,也有结构之美;既有语言之美,更有意境之美。他个性鲜明,疾恶如仇,正义凛然,曾针对文圈中的不良现象,发表了诗论性的文章《告别诗坛》,这是一种檄文式的文体,以极富力量的语言,对文圈中的“饭圈文化““娘炮文化”“下三滥文化““山头文化“给予了坚定的打击。同时引经据典,诠释和坚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倡导书写与时代有关、为工农兵服务的正能量作品,所以非常令人信服。他还以自己的诗论做指导,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以笔为枪,写出了《“娘炮”的叹歌》《文娱圈里“八骏”图》《网络文痞画》《反弹琵琶伎乐天》等份量极重的作品,对这些包括短视频等在内的文化怪相做了深刻的揭露与抨击,体现出诗人非常正统的文艺观与人文精神。
许峰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人文精神与艺术之美,熔铸了诗人博学多才的经验智慧。已经点评完成的主题诗集《四季如歌》和这本即将点评完成的《中国百座名山题咏》里面的诗歌,如空谷足音般的清新自然。读后如饮甘霖,赏心悦目而富有朝气!
许峰老师的诗歌诗论,都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之中,融入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无为、禅宗的空灵简淡等多元哲学思想。透过他的这些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人格修养、学识修养以及对宇宙人生的认知。在审美体验中,完成了由技入道、以形写意、以艺赋神的诗歌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文修养,讲求天地人三才统一,以文以载道,物我两忘来感性慧心,达到人文精神的提升,内外兼修的目的。人文精神涵盖的范围极广,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艺术精神,所以它不仅仅对诗歌而言,也能对所有艺术而言。因为修身养性、艺术的熏陶,本身就是一种“穷观极照、心与物冥”的人生境界。而诗歌中的以形赋神,其实就是通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赋予包括诗歌在内所有艺术的内涵与人文精神。如此,就会使诗歌等艺术中的语言与诗意,既能超出物外,也能藏在物中。诗歌是通过诗性语言传递的艺术情思,以求传达出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力度,回归现实生活,以审美或审丑的功能,对社会上的人、物、景、事进行讴歌或批判。比如近日许院组织诗人们撰写的同题诗《青蛙》,就是以许峰老师的诗歌《叹蛙鸣四首》为蓝本,允许诗人们正反立意,从多个层面展现出对同一件事物的理解和抒发,突出诗人们的艺术风格。我们来看一下许峰老师的原诗,并想问:如果是您,又该从何着笔,如何抒发内心的情感?
叹蛙鸣四首
文/许峰
小区院中,人工小溪环绕着假山、凉亭,花草满园,本来风景宜人。岂料招来大批青蛙,每到夜晚咕哇一片,吵得人无法入睡,由此联想到社会上那些胸无点墨的“牛皮专家”,故此一叹:
(一)
瞪眼吹腮噪不停,宿夜咕哇意忘形。
腹空如何吐新韵,扰人清梦落骂名。
(二)
窃吹吐沫满池塘,幻觉世界为己狂。
歇斯底里尿失禁,一汪臭水梦黄梁。
( 三)
招摇空喊众和声,胸无点墨装道深。
无力江海翻巨浪,蹲在阴坑播噪音。
(四)
彻夜不歇到天明,日出光消话嘴清。
慧花益草何须叫,奉香献彩沁人心。
这组诗以反讽的笔触,对社会上的一些人事表示了不满,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也有浓厚的人文精神。
(二)、智慧、经验、思考与内涵的意蕴之美
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怨、可以群、可以观。其实诗歌还可以唱、可以吟、可以读、可以诵!白居易每成一首诗,都首先读给老妪听,这个可以看作作诗的经验。许峰老师对社会上的一些人、事、景、物,多以诗的形式,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开创性地描绘,这也可以看成诗人的经验或智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是许诗的亮点,不仅丰富了视觉感受,也有了新的精神寄托。许峰老师诗歌中各种修辞的使用,传达出一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内在美,展现出一幅幅风景画或人情世故图。或者通过起承转合的手法,组合成一幅幅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诗人的情感和内涵,在这些画面之中鲜活异常,生动再现。而那些节奏与跳跃、渲染与留白,也能是诗人的情感变化而产生了高低起伏的韵律之美,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意境营造。我们看下面的这首诗:
叹垂柳
文/许峰
弓腰袖手江湖边,随风摇曳翻闲篇。
曲生百年无梁柱,只为悦君人世间。
诗人的这首《叹垂柳》,也是本院第二期的同题诗蓝本,许院诗人也写出了不少佳作。笔者认为,这首诗非常有画面感、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展示诗人多形态的诗艺特色。诗人以绘画般的语言一一明暗、浓淡、轻重、枯润的笔触,隐喻了与众不同的审美风貌,体现了诗人敢于亮剑的文人风骨和艺术精神。
节气是中国文化的内在核心之一。前者含“礼“,后者含一切“生命之源。“所以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个多维的整体。只有艺术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相感,才能成为美学意义上的 “韵”,才能熔铸成一个具有艺术特色的完整体系,给人一种酣畅淋漓或凛然正气的感受。
在这里不妨重申,中国的艺术历来重视“法”字,但又不拘泥于“法”,突破与创新,是推动艺术前行的重要源泉,也是历朝历代的名师名家们执着追求的动力。许峰老师多次在诗论中提到的“崇古但不固古”,就是重视“法”而不拘于“法”的典范。
(三)、稳中求变的结构之美
许峰老师的诗歌结构非常严谨,整齐划一,七言四句,三百多首诗都釆用同样的结构。但诗歌的结构或体式,富有变化:有以单首为结构的诗,比如这本《中国百座名山题咏》主题诗集中的诗歌和《咏物悟道100首》等;有以三、四为单元的组诗,比如《寒冬三杰》《辰之韵》《苍天四象题咏》《惠州四咏》《孝梯传家》等;有以五、六首为单元的组诗,比如《春之韵》《盛夏五咏》《深秋之咏》《梦里萦绕边关前》《黄冈著名将帅题咏》等;有七、八首为单元的组诗,比如《文娱圈里的“八骏”图》等;有九、十首或以上为单元的组诗,比如因听音乐而引发的感想《音乐中的诗意》《欣赏台湾经典老歌随感》等;有因看《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而生发的感想,比如《重读古典名著随感》《诗评三国人物》等;有回归故土而引发的感想《故乡清晨偶拾》等,有对传统节日的感想如《传统节气题咏》等,还有以抒写退休生活、由三十四首超长诗歌组成的《偶感.偶悟》等,这些诗歌的结构,构成了许峰老师多种题材、肆意汪洋、丰富多彩的诗歌框架,也形成了稳定却又多变的诗歌布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以组诗为单元的诗歌,都出自于许峰老师的第一本主题诗集《四季如歌》中。
我们再以许峰老师单首诗歌的结构为例来解读,也有多种形式,即:前景后情,起承转合,对比交替,尾句升华等;有的甚至在同一行的诗句中,有前四后三的前后结构,也就是说,前面四个字与后面三个字有两种组织机制,是跳跃式的,构成的是一种诗意流动、高低落差的布局之美。大都是后三字是前四字的升华,大都含有人文典故或诗人的智慧感悟、生活阅历、情感与经验等内涵,意蕴丰厚,使单薄的诗句变得丰富而有层次感,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四)、诗家语言的推广与应用
关于对诗歌语言的解释,我想用他的原论更有说服力:诗要有诗的语言 一一愚见共勉
@许峰 :自从有了邹中海老师和几位好友创办的这个研究院平台,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日早餐后就坐在院子里树底下,先给群里各位老师问声好,再仔细拜读头一天老师们发表的诗文,汲取营养。时间长了,拜读多了,也形成了一些想法,特提出来一点供群里老师们思考和讨论。这点想法就是:写诗要有诗的语言。
写诗要有诗的语言这个问题,在邹中海老师前面发表的论文中曾经论述过,我在这里再啰嗦几句。
我觉得,写诗,无论是古风、格律、新体,也无论诗的主题是什么,都应该用诗的语言去表达,而不是把直描和白话排成诗的模样就说是诗。比如对某种“事物”的描写,诗文中不出现一个字显示这种“事物”,而读者读完你的诗,就知道你描写的是这种“事物”,这就是诗的语言的力量和境界。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诗的主题确定之后,首先要养成用形象化语言替代事物的意识;二是遣词用字要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而不应该“随地大小便”。我想,能做这两点,写诗时诗的语言也就出来了,而不是大白话堆积成诗的模样!
纯粹浅见,与各位老师共勉,乐意接受批评!
(五)、传统诗学的基因之美
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明。在先秦时期,孔子删诗编辑而成的《诗经》,就是五经之首。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历朝历代都是经典。所谓经典,原都是指儒家学说,现拓展到了所有的文化领域。《诗经》也是孔子用来教育学生的书籍。我们从诗歌的起源来看,诗歌自古就是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其它的文、史、哲、经等体裁,都是从这一古老的诗歌变化中而来的。所以诗歌这种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审美基因,一直影响和左右着我国传统文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后来的诗词歌赋曲和现当代的流行歌词。但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一些文化学者不是釆取兼融的方式对待这些外来文明,还是完全摒弃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把外来文明捧为“圭臬“。诗歌是重灾区,而其中,尤以当代新诗为最,处处以西方诗歌美学为参照。放眼当代诗歌,变成了没有根基的“舶来品”。于是有学者坦言,当代新诗就是用“中国文字写的外国诗。”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不良文化倾向,作为十四亿人口和有几千年文明的大国,写几句诗都要以西方文化的诗歌标准来做参考,让我们这个诗歌国度里的诗人们情何以堪!
我国古人早就有结绳记事,文字的发明使得“天雨粟,鬼夜哭”,诗歌的出现更是惊天动地,如今落到这般境地,诗仙诗圣们不被气醒才怪。好在以许峰老师为首的诗人们,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基因为本,继往开来,追求风雅正声,结合时代,走出了一条新诗路。而且他传承了儒家之风,非常重视教育,重视诗歌创作经验和技巧的传授。他组建的许峰诗歌研究院,更是谈诗论道的场所,他也常引进名家言论或把思考成熟的诗学观点,毫无保留地在许峰诗歌研究院讲解。
二、中篇
今天要讲的这几首诗,见许峰老师《中国百座名山题咏》的主题诗集188页至195页。第94一97首,由方寸、陈正、张在永三位老师点评。
其一、咏天子山
绝景难掩民倒悬,一呼百应斗皇权。
人心向背谁能拗,战死犹留天子山。
一一辛丑年春日于惠州
其二、咏丹霞山
佛照丹霞如梦中,三十六洞留仙踪。
兰馨恭奉达摩祖,冀饮甘霖万世荣。
一一辛丑年春日于惠州
其三、咏西樵山
观音南海驾祥云,西樵莲坛布善音。
凡尘沐露承教化,珠江水暖日月新。
一一辛丑年夏于惠州
其四、咏盘山
不高不仙不知名,景眩乾隆话点睛。
盘山胜境赛江南,僧侣墨客竞骚声。
一一辛丑年春日于惠州
天子山,位于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西北部。置身天子山主峰,举目远眺,视野辽阔,气象万千。天子石林奇观闻名遐迩,无数石峰如剑如戟,森然列于其间,更似千军簇拥,气势雄浑无媲。天子山还有云涛、月辉、霞日、冬雪四大奇观。“谁人识得天子面,归来不看天下山。”凡到过天子山的人,对这些评价都是赞同的。
方寸老师诗说:元末明初,土家族领袖向大坤率众举义,自号“向王天子",天子山因而得名。相传,向大坤引兵三万,激战数日,失败被围,毅然跳崖就义,化成“天子坐朝”等奇峰异石。此后,当地人民将与他有关的地方都以“天子”命名。
笔者认为:诗人的这首《咏天子山》,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讴赞,尽管天子山的风光为“绝景”(诗人语),但诗里对天子山的着墨不多,只在简介里做了重点介绍。天子山位于张家界的武陵源风景区,也是笔者的家乡。它以最原始的自然风貌,征服了所有游客的眼光和心。如果要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谁人识得天子面,归来不看天子山。”如果要用一首诗来概括,当推许峰老师的这首《咏天子山》。诗人的这首诗,不是简单地写景抒情,还是赋予了一种大无畏的战斗精神。诗人取的典故,也让人心生敬佩,结尾一句“战死犹留天子山”荡气回肠,久久不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非常高超,诗人对绝世美景,仅用了“绝景“两个字一笔带过,却对民族精神和斗志,大书特书,激情澎湃,鲜活立体。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鲜明的个性:一是诗人的血性和家国观;二是相较于外在的美,诗人更看重的是内在的品质!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是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丹霞山现有佛教别传禅寺以及80多处石窟寺遗址,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诗词和摩崖石刻,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陈正老师诗说:广东韶关丹霞山,又名中国红石公园,典型丹霞地貌,奇洞胜景,山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北宋法云居士叹曰:“半生都在梦中,今日始觉清虚。”丹霞山处处有仙踪,亦有“丹霞达摩兰”神秘馨香,与摩崖石刻遥相呼应。山上别传寺历经数百年风雨,时至今日宗教活动依然繁盛。2004年丹霞山入选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开启了丹霞走向世界的历程,也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冀饮甘霖万世荣”,祝愿丹霞山周边人民的美好生活万世不衰。
笔者认为:《咏丹霞山》属于诗人为数不多的唯美之作,艺术性高于思想性。许峰老师的诗,大多数是思想性高于艺术性的。这从另外的角度,可看出许峰老师的“雅趣“。这首诗是诗人个我情趣而展现出来的休闲类诗歌作品,清新自然,神釆飞扬,富有想象。比如一二句,达到了空灵的效果。因此笔者选作了本文标题。诗歌是寺庙的语言。“佛教”“仙踪”本身就有禅意。所以当丹霞地貌与达摩祖师的碰撞,里面又有三十六洞的神仙来凑热闹,会产生一种怎样的火花呢?我相信读者朋友也会有无限的思考和想象吧!
西樵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是一座死火山,是华南史前时期最大的石器制造场,形成了独特的“西樵山文化”。西樵山的宗教文化不仅以佛、儒、道三教融合为特色,更以观音文化令人瞩目,耸立于西樵第二高峰大仙峰上的世界第一观音坐像已成为人们研究观音文化的必到之所;西樵山也是“南拳文化”的发源地,一代宗师黄飞鸿就出生于西樵山附近的村落。
张在永老师诗说: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西樵山,拥有久远的历史,不仅以佛、儒、道融合为特色,更以具有中国特色的观音文化而令人嘱目,还因其书院文化获得“南粤理学名山”的雅号,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正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出了兼收并蓄、多元包容、与时俱进的岭南文化特质。
笔者认为:观世音菩萨的坐像,诗人在诗里和简介里都有提示。观世音在老百姓的眼里是救苦救难的菩萨。诗人在诗里开山见山就说:“观音南海驾祥云,西樵莲坛布善音。”
关于观音的道场南海,学术界有一些争论,有学者认为:佛教上观世音菩萨道场的“南海”。实际上指的是印度南部之海,并非广东省佛山市的南海,但是由于地名相同,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们便认定了彼“南海”即是此“南海”。因此建造了“南海观音文化苑”,既满足了信众的精神需求,也弘扬和净化了观音文化。
对这些学者的理解,估且不论对错,但笔者认为:这些学者犯了一个“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音即使真有其人,也不应该有那样的推理。因为既然是菩萨,法力无边,地球在他的眼里,都不过是一粒砂砾,又怎么会有“南部之海”和“南海”的区别呢?禅的最高境界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所以我认为南海西樵山,就是观音菩萨修炼的道场是说得通的,没有必要去争论和推理。此外,在近代史上,这里还出现过一位活菩萨,一代宗师黄飞鸿,不光武功超群,他的济世良方,也是菩萨心肠的再现。
盘山位于天津市蓟州区。相传东汉末年,名士田畴不受献帝封赏,隐居于此,因此人称田盘山,简称盘山。唐朝时期,大将李靖曾在此舞剑修屋,即“李靖庵”,后改建为“万松寺”。明清两代得到皇室青睐,大力开发,逐渐为人们熟知。盘山是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佛家寺院与皇家园林共称的胜地。清乾隆皇帝曾多次游历盘山,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
陈正老师诗说:盘山主峰挂月,海拔高度864.4米,确实不算高,早期亦不出名,唐朝开始小有名气,后至明清两代得到皇室青睐,逐渐名声大噪。清乾隆首游盘山拍案称奇,吟曰:“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后兴建行官“静寄山庄",多次到此巡游。胜景之下,“僧侣墨客竞骚声”,众多的文人墨客或来参禅礼佛,或来游山玩水,留下了无数诗赋墨宝、碑记题刻。
笔者认为:诗人的这首诗开局连续用了三个“不”字一一“不高不仙不知名”,我想肯定不是为了单纯的节奏,应该有更深层的含义。因为这一句诗,很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吸引读者往下读。笔者也是如此,但在笔者心里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么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为什么会挤进诗人的这本《中国百座名山题咏》之中呢?所以我阅读完此诗后,专门查了一下盘山的资料,才知道盘山有“京东第一山”之誉。诗人以反向立意的构思,为盘山做了最好的、印象深刻的宣传。诗句中乾隆皇帝的出现,一箭双雕,点了盘山的“睛”,也点了这首诗的“睛“,成了“诗眼”。山的简介,增加了山的底蕴,丰富了诗的厚度。使这首诗的形象性和人文色彩,提升了几个等级。整首诗和山的简介相得益彰,均为上品!
三、结语
许峰老师的文字风貌,具有非常好的仪态风度,这是他由内而外、精神充实、品德高尚的体现,也是他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和对艺术高度重视而一丝不苟的呈现。我们认为,诗歌是他表达思想的工具和载体。我们在研究学习许峰老师的任何一篇作品时,其实也是学习他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情操。所以都会从他的诗文里提取出来的思想内涵、认识深度、艺术高度、语言美度等几个方面来学习与研究,收获颇丰,当然也得出了相对完整的许峰诗歌美学体系。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好文章的条件本来很简单,第一是有话值得说,第二是把话说得好。许峰老师也有相似的观点,尤其反对假话、空话、大话和套话;反对繁文缛节和陈词滥调,这是许峰老师从传统美学中传承而来、带给广大读者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一章节,我们再讲!
一一写于2024年7月13日
诗人简介: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组诗集)《许峰诗论》七本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