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查看手机网站
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初探(教师论文)
——湖北荆门市沙洋县曾集镇中心小学 孙泉
摘要 :本文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展开探讨,分析数学问题生活化的重要意义,从课堂导入、教学过程、课后作业与实践等方面提出实施策略,并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应对方法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综合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引言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即数学问题生活化,能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更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而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课堂,如购物算账、测量房间面积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通过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问题生活化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在解决生活化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生活化的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准备一些商品和人民币道具,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换算和使用方法。
(二)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在教学“百分数”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的折扣问题。教师可以展示商场促销活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计算商品打折后的价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概念和应用,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与实践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在教学“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家庭一周内的各项开支,并制作成统计图表,分析家庭开支的情况。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调查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在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只是简单地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没有真正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此外,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的限制,部分生活化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二)应对方法
教师要加强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学习,深入理解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内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确保生活场景与数学知识的紧密结合。同时,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设备、生活中的实物等,开展多样化的生活化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合作,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五、结论
数学问题生活化是一种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有效的实施策略,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数学教学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生活的乐趣。(编辑:王光兴)
值班总编辑:贺文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