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闻
![](/static/upload/image/20200527/1590565733216551.jpg)
查看手机网站
山西汾西:凝力阡陌促振兴 乡村新貌耀新程
中国早报山西讯(特约记者 李富贵 侯建兵 王慧峰 记者 贺文生)随着山西汾西县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持续加快,汾西县上下正勠力同心、携手共进,合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新画卷。
村庄环境洁净了、道路变得平整了、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脱贫致富的村民喜上眉梢……如今,行走在汾西县的乡村田野,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近年来,山西汾西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结合汾西县实际,聚力“五个坚持、五个确保”,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增加、农村人居环境变得更美,广大农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坚持统筹联动、协同发力,确保工作责任更加严实
做好巩固衔接,落实责任是核心,干部队伍是保障,制度机制是关键。汾西县委县政府坚决扛起抓好巩固衔接政治责任,顺利完成农业农村局机构改革任务,构建起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确保责任全覆盖、落实不缺位。
全员发动,强化责任保障。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形成书记、县长组织调度抓统筹,县级领导靠前指挥搞协调,行业部门相互配合防风险,包村单位选优配强真帮扶,乡村两级进村入户强落实,组织纪检跟踪问效重考核的工作责任体系,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针对防返贫动态监测、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等需要上下级、部门间协调解决的重点工作,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联席会议,建立重点任务清单,落实部门间沟通会商、工作衔接机制,持续推动关联信息互通、数据实时共享,确保巩固衔接无缝对接、高效推进。
优中选优,强化队伍保障。按照“力量均衡、需求匹配、工作连续、全面覆盖”的要求,持续抓好驻村干部选优配强、能力提升和服务保障,推动驻村干部坚守岗位、真情履职。对驻村工作队履职情况动态分析,充实市派第一书记15人,更换工作队员50人,驻村帮扶工作力量明显增强;常态化开展驻村干部政策知识培训和测试,举办巩固衔接大比拼,组织驻村干部观摩交流,找差距、补短板,不断提升驻村干部业务能力和履职水平;严肃考核管理,对工作不实的驻村干部通报批评,对无故缺岗的驻干部约谈提醒。加大关心关爱,下拨工作队经费195.3万元,发放第一书记经费21.6万元,落实生活补助358.2万元,购买意外伤害保险291人,实现驻村干部“绩有所奖”“劣有所罚”。
健全机制,强化落实保障。坚持专班推进机制,建立防返贫监测预警联席工作机制,县级领导任组长,部门主干抓牵头,召开联席工作会议11次,持续推动部门间联合开展监测预警,有效防范致贫返贫风险。坚持“四个一”工作机制:每周一个帮扶主题,每月一次工作例会,县级领导每周开展一次调研,常委会每月听取一次汇报,确保巩固衔接责任压实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工作督导考核机制,将巩固衔接重点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强化结果运用;常态化组织开展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擂台比武”,营造比学赶超、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坚持高位推动,总体平稳,确保政策落实更加精准
“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是检验脱贫成效的直接依据。汾西县聚焦各类衔接政策,通过组织推动、上下联动、部门协动、基层主动,精准落实帮扶政策,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提升保障水平。
精准落实教育保障政策。深化控辍保学长机制,汾西13985名适龄儿童、272名随迁子女、91名适龄残疾学生全部入学,29名重度残疾学生全部落实送教上门政策,义务教育巩固率100%。2024年度,落实脱贫户和困难家庭在校学生各类补助5486人次360.85万元,免除普通高中、中职在校生学费1856人次116.92万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567.9万元受益学生9711人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4720人4713万元,全县无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学生。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中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二本B类以上达线率从2021年的18%上升到2024年的54.3%,达线人数从114人增加到421人。
精准落实医疗保障政策,高标准落实各类健康帮扶和医保帮扶政策、高质量提升困难群众综合报销水平、高效率推进信息互通,扎实推进“先诊疗后付费”和“检验结果互认”,受益群众分别达1067人次和816人次,累计节省群众医疗负担9.83万元。2024年新发病139名大病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救治率达100%;12839名慢病患者全部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精准落实住房安全保障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住房动态监测机制,实现了危房改造动态清零,确保困难群众住房安全。
精准落实饮水安全保障政策。全县农村供水水质、水量、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四项指标全部达标,饮水安全达标率100%。
精准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充分发挥“保基本、救急难、托底线”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低收入困难群体主动发现、动态监测、综合帮扶机制。
——坚持系统谋划,突出重点,确保防返贫底线更加牢固
防返贫是原则性、底线性问题,汾西县聚焦各类重点工作任务,逐项明确重点、细化举措、理清责任,确保巩固衔接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抓实监测帮扶,守牢防返贫底线。围绕“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持常态化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共开展防返贫监测动态调整11轮次、集中排查1轮次,做到了所有农户全覆盖。2024年,新纳入监测对象103户290人,消除风险205户536人。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13573户37670人,监测对象1317户3377人,监测对象占比8.9%,继续监测对象256户721人,全县未发生致贫返贫现象。
壮大特色产业,提升带动能力。该县立足实际,提出在谋划项目时从“科学性、独立性、规模性、经营性、带动性”进行论证,在项目实施中按“县委政府主导、乡镇部门落实、农村群众受益”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推进发展了肉鸡产业持续壮大、玉露香梨增产延链、肉牛产业规模再扩、食用菌产业五大特色产业。同时,县村户三级光伏产业收益持续稳定在3000万元以上,带动开发公益性岗位3300余个,小型公益事业用工1800余人次,发挥了良好的减贫增收作用。此外,中药材、小杂粮、黄粉虫、核桃、扁桃、生猪、羊、蛋鸡等特色产业也持续发展壮大,带动能力不断提升。
推动稳岗就业,拓宽增收渠道。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全面落实就业惠民政策,帮助脱贫劳动力稳就业促增收。强化后续扶持,提升搬迁成效。脱贫攻坚期间,全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9个,搬迁群众2772户8288人。围绕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汾西县有序推进“五好社区”创建,不断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严管资金项目,提高使用效益。紧紧围绕“建成一个项目、受益一方群众、巩固一批人口”的目标,2024年共统筹整合各类衔接资金1.9071亿元,实施产业类项目48个,投资1.1892亿元,占比62.36%;基础设施类项目27个,投资0.4393亿元,占比23.04%,截至目前,四级衔接资金支付率100%。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确保群众增收更有实效
汾西县是传统农业县,全县耕地面积44.17万亩,种植玉米一年一熟,亩均纯收入500—800元,全县脱贫群众经营性收入占比连续多年稳定在18%左右,是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2024年,受极端干旱气候影响,全县粮食减产较重,种粮收入明显减少,防返贫压力显著增加。面对不利气候条件带来的巨大困难,汾西县积极开展抗旱防汛减灾工作,投资644万元开展“一喷多促”喷施作业,下拨1500万元抗旱复播奖补资金,最大限度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同时,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守底线、稳增收、促振兴”的重要抓手,引导群众利用闲置空地、房前屋后零星地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庭院经济。目前,全县累计发展庭院经济户6516户,发放庭院经济奖补资金524万元,深化厕所革命,完成户厕改造2710户。
在推动庭院经济发展方面,汾西县“聚焦坚持发展有规划、坚持发展有重点、坚持发展有特色、坚持发展有服务、坚持发展有效益”五个坚持,抓住重点发展庭院特色种植、发展庭院特色养殖、发展庭院特色加工、发展庭院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庭院生产生活服务五个重点,打造了“一队一院”,推进了“一村一品”。全县共打造“一队一院”69个。特别是对竹镇着力打造香菇种植特色“帮扶小院”,通过创新“541”香菇建棚机制,破解了资金难题。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建棚、统一上棒、统一指导、统一销售机制,实现了稳定增收。在推进“一村一品”方面,该县通过统一品类、统一标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等方式,带动农户投身统一生产管理,打造了永安镇涧底村“育苗基地”和僧念镇涧子里村“西红柿产业”。
聚力振兴阡陌间,乡村嬗变绘新景。随着汾西县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持续加快,汾西县上下正勠力同心、携手共进,合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新画卷。
值班总编辑 贺文生
相关推荐
![](/static/upload/image/20250210/1739191945136690.png)
![](/static/upload/image/20250210/1739184386120327.png)
![](/static/upload/image/20250210/1739170557889311.jpg)
![](/static/upload/image/20250210/1739168976196267.png)
![](/static/upload/image/20250210/1739163423184426.png)